加强灌区渠系节水配套项目的建设

        摘要:结合黄石滩中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灌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必须加强灌区渠系节水配套项目的建设,是对灌区改善灌溉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节约用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灌区,节水配套,必要性

  1灌区概况

  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安康市之腹,地处汉江上游,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土地总面积546.25万亩,耕地面积95.1万亩,其中灌溉面积26.69万亩。全区辖34个镇办,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01亩。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属全国贫困县区。

  区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9.5℃,年平均日照时间1810小时,无霜期252天。多年平均降水量,西南部1100mm,向东北部渐降至800mm。

  黄石滩水库灌区地处月河汉江川道丘陵区,北高南低,为汉滨区粮食主产区,灌区辖五里、建民、关庙、江北四镇办及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3个自然村,6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万人,灌区设施灌溉面积7.39万亩。

  灌区国内生产总值11.19亿元,农业产值2.54亿元。现状粮经比6:3;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43万亩,年粮食总产量1300万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96万亩,总产量340万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296公斤。灌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又以传统的小麦、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桑、茶、果为主。

  2灌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黄石滩灌区前生为原八一水库灌区,1958年建设,1976年开始灌溉投入使用。黄石滩水库属中型灌区,工程等别为Ⅲ等中型。干渠及其建筑物按4级设计,支渠及其建筑物按5级设计。已建渠系工程有:总干、东干、西干三条干渠,总长56.71km,其中:总干渠全长9.28km,东干渠全长31.62km,西干渠全长15.82km。支渠27条,总长110.26km,斗渠335条,总长355.51km,各类建筑物1024座。干、支、斗渠至今仍有大部分未衬砌,工程整体破损老化严重,衬砌完好率36.2%。在灌区内建成小(二)型水库11座,堰塘234口,总库容236.7万m3。

  总干渠修建于1969~1974年,全长9.28km,已衬砌4.08m,未衬砌5.20km。设计流量8m3/s,控制灌溉面积7.39万亩。渠道设计比降1/2000,梯形断面,底宽2.4m,渠深3.3m,内坡比1:0.25。有隧洞5座、渡槽3座,其它建筑物87座。东干渠修建于1969~1976年,全长31.62km。上段10.86km,设计流量4.8m3/s,控制灌溉面积5.8万亩。已衬砌4.46km,未衬砌6.4km,渠道设计比降1/2000,梯形断面,底宽1.8m,渠深2.7m,内坡比1:0.25。中下段20.76km,大部分已衬砌。全渠共有隧洞25座,渡槽4座,倒虹8座,其它建筑物76座。西干渠修建于1972~1976年,全长15.815km,上段9.19km大部分已衬砌,下段6.625km没有衬砌。设计流量3.2m3/s,控制灌溉面积4.3万亩。渠道设计比降1/2000,梯形断面。有隧洞13座,倒虹2座,渡槽3座,其它建筑物28座。总干和东干上段,为沿山腰在陡坡上开挖形成的盘山渠道。因岩体层理裂隙发育,风化破碎,部分渠道未衬砌,渗漏、垮塌严重;开挖的渠底高低不平,断面很不规则,造成渠道壅堵,水流不畅,过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没有实施节水改造工程以前,经实际测量:总干和东干上段两段渠道的输水损失都高达20%以上;总干最大过水能力仅为2.5m3/s;东干上段最大过水能力仅为2.1m3/s。东干中下段和西干虽然已经衬砌,但已老化破损,年久失修,渗漏损失严重,影响正常灌溉。

  支渠工程修建于1973~1976年。全灌区共有支渠32条,总长115.15km。其中已衬砌23条共计73.73km,衬砌率64%。,已衬砌的也已老化破损,年久失修,不能正常灌溉。支、斗渠完好率低,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已成建筑物也因运行多年,大部分均已经损坏,不能发挥作用。

  付家河五级坝引水枢纽、冉家河头二档引水枢纽运行二十多年,建筑物坝基悬空,进冲砂水闸损坏,无法正常启闭,付家河四级坝、六级坝遭遇98年付家河50年一遇洪水冲毁,至今无法修复。在灌区渠系建设时,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设计标准偏低,工程因陋就简,干、支、斗渠均存在排洪桥涵、防护涵洞以及节制、放水、分水、退水闸门等各类建筑物配套不全,严重制约着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尤其是98年东镇、茨沟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之后,原八一水库失去调蓄能力,灌区仅灌溉付家河两岸川道农田,东西干渠所辖丘陵地带农田弃水种旱,东西干支渠及下游尾段支渠已多年没有通水,渠道淤积、滑坡严重。东干渠一支、五支、七支、九支、十支,西干二支、五支因渠路结合,加之工程本身质量差,使用年限已达到报废标准以及农用车辆通行挤压,农户毁渠耕种,渠道几乎报废,不能正常使用。

  现有渠系工程老化失修破损严重,完好率低下,工程完好率只有30%多,渠道及建筑物设计标准偏低,斗渠多为土渠输水,水量渗漏损失严重;建筑配套不全,量水设施基本没有完善,控制用水基本处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中,极不适应现代发展的农业灌溉需要。

  3措施与必要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中央1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发挥政府财政引导作用,调动农民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形成稳定的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投入机制,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节约用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08年黄石滩灌区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总干、东干上段的部分渠段进行了加固改造,该项目的实施恢复灌溉面积0.41万亩,改善了灌溉面积1.5万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至2011年又先后实施了《汉滨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和《汉滨区中央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这些节水配套项目的实施,使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项目的建成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加快了汉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带动了其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的恶化,这些项目的实施还远远不能解决现阶段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用水量逐年增加,造成工农业、生活用水矛盾加剧。所以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水量不足和缓解用水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把发展节水灌溉放在头等位置。另一方面,由于灌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以及传统灌水技术的落后,在输水、配水、田间灌水等环节上的水量损失很大,渠系建筑物不配套,能够运行的水里工程水资源浪费也很严重,水资源未能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农业生产来水,影响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仍是旱灾,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情况说明不断萎缩的供水能力与日益增加的用水需要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汉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

  8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体制改变后管理体制改革跟不上,形成工程管理差,群众浇地难,水利工程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加之水管单位难以做到按成本收费,不能自我维持。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面积由于渠系配套不全灌溉不上,所以进一步发展灌溉面积就必须节约灌溉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为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搞节水农业是条必行的发展之路。节水工程的实施可以改变灌区由于缺水而形成的种植结构单位,水土资源生产率低的现象,促进农村人民早日达到小康水平。

  综上所述,加快灌区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改变灌区农田水利落后局面,已是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坚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持和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这就要求灌区的农业用水,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转变为建设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为目标,把节水设施建设与调整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并举,切实增强农业开发的生产能力。

  所以为保证和促进汉滨区农业及农村“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单一,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也是灌区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能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4结语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在经济上合理可行,灌区采用管道输水及U型渠输水等节水设施,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工程建设与运营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对生态及水环境具有保护作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符合三农政策,同时也有利于环境治理与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灌区内项目的提早建成,可使农民提早受益,提高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