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是什么?

黏虫(oriental armyworm),又称剃枝虫、行军虫,俗称五彩虫、麦蚕,是一种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迁移性、间歇暴发性害虫。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黏虫暴发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严重损害作物生长。
 
黏虫危害特点
黏虫卵孵化成幼虫,需8~10天;第一次蜕皮需6~7天;第2次至第5次蜕皮,依次各需3天左右,第6次蜕皮需6~7天。黏虫每蜕一皮,个头长大,食量随之增大。3龄前的黏虫幼虫多集中在叶片上取食,可将玉米、高粱、谷子的幼苗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河北省1年发3代,以为害夏玉米最重,春玉米较轻。黏虫为害夏玉米,主要在收获前后咬食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是夏玉米全苗的大敌,故应注意黏虫虫情,并及时防治。
 
防治黏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黏虫成虫在产卵之前,采卵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
 
在北纬33°(1月份0℃等温线)以南黏虫幼虫及蛹可顺利越冬或继续为害,在此线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黏虫幼虫6次蜕皮变成蛹、直至再变成黏虫蛾后不再吃植物叶子,而改食花蜜,故不再对农业产生危害

黏虫防治措施
带麦防治:由于小麦生育期推迟和天气影响,造成部分麦田黏虫幼虫虫口密度偏高。为防止小麦收获后幼虫扩散为害,夏播玉米如前茬小麦上虫量大,应在收获前开展带麦防治,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有虫3头。
 
玉米苗前防治:为确保夏播玉米全苗,在玉米播后苗前开展二代黏虫药剂防治。防治方法可结合土壤封闭除草,加入杀虫剂一同喷施,达到除草、防虫双重效果。
 
玉米苗期防治:在黏虫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防治指标为春播玉米每百株有虫10头、夏播玉米每百株有虫5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