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是水工建筑物岩石地基防渗处理的主要手段。水泥浆效果可靠.灌浆设备和材料成本不高,是最常用的灌浆浆液;水泥黏土浆成本低廉,但强度不高,多用于砂砾石层的防渗灌浆或强度要求不高的岩基灌浆。  
    1、灌浆方法 
  主要有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及孔口封闭灌浆法:当前我国多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但已灌各段重复灌浆引起地层的多次浆力劈裂造成灌浆时很大的水泥浪费,尤其在深孔灌浆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压力相差很大,使第一段常常发生地面冒浆等事故;在病险水库坝肩进行灌浆时需穿透坝体,过高的压力会引起坝体变形等问题。因此对病险水库的防渗灌浆方法需做出单独规定。 
  2、灌浆方式 
  “应优先采用孔内循环法灌浆”。循环式帷幕灌浆是把浆液压入钻孔以后,一部分进入岩层缝隙中,另一部分由回浆管路返回拌浆筒中。该方法一方面使浆液始终保持循环流动状态,可以防止泥浆沉淀,灌浆效果好;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进浆浆液比重的差值,判断岩层的吸浆情况。它要求射浆管插入到距孔底不大于 50cm处,以保证剩余的浆液从孔底向上流动,阻止浆液在孔中沉淀。它不适宜于孔径小于65cm的钻孔;随孔深的加大,施工越感困难;出现“埋射浆管”事故的机会较多。以往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式灌浆并不能十分有效地防止浆液沉淀。例如,当吃浆量较大,需灌注稠浆时,凡历时达2h以上者,很可能会发生“固管”事故。只在有可能塌孔、涌人泥砂等个别不良地层中才子采用;在他们的有关文献中很少强调过要用循环式灌浆。而纯压式帷幕灌浆是把浆液一次性压入钻孔,再扩大到岩层缝隙里。该法施工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虽浆液流动速度相对较小,容易产生沉淀,并堵塞岩层缝隙和管路,影响灌浆效果,多用于吸浆量大、并有大裂隙存在和孔深不超过15m的情况,但纯压式灌浆它的特点是:浆液进入孔内后,即不能再返回灌浆泵来:除被地层空隙吸收的以外,剩余的便留在孔中;在灌浆孔外和灌浆泵的附近,都还要再装上1根回浆管,以便将剩余的浆液再循环回来,继续使用。 
  3、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是控制灌浆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孔深、岩层性质和灌浆段上有无压重等因素有关,可根据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出参考值,也可参考类似工程所用值进行设计,再根据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对灌浆压力和注浆率的掌握,应执行这样一条原则:当地层吃浆量很大、在低压或“无压”下即能顺利地注入浆液时,应控制注浆率不能太快;当地层吃浆量较小、注浆困难时。应尽快将压力升到规定值,不能长时间在低压下灌浆:注浆率控制的大小,要考虑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地层条件。对软弱、多具水平向裂隙的浅部岩层,应当小些,以不大于20L/min为宜;对于坚硬和深部岩层,可适当大些,以不大30L/min为宜。一般说来,大量吃浆并非都是有很大的空洞未被灌满,而常常是沿着连通得很远的裂隙跑到了该灌的范围以外,从或明或暗的“露头”漏失掉了。在此情况下,采用细流慢灌可促使浆液在近处沉淀、淤塞而不必担心充填距离的不足。二是设备和人员工作条件,当前我国通用的150L和200L高速浆液搅拌机,从加料到搅拌均匀至少需3-5min,因此若将注浆率加大到50L/min以上,实际上是做不到正常供浆的。注浆率过大,将导致人员忙乱、配料不准、拌浆质量降低、设备负荷加大、事故增多。从有利于将裂隙充填饱满、密实的角度考虑,灌注速率稍慢一点更加有利,这样可使浆液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排除多余水分,形成更加密实的结石。 
  4、浆液的变换 
  灌注浆液应遵循由稀到浓,逐级变换的原则。浆液水灰比可采用5:1、3:1、2:1、1:1、0.8:1、0.6:1或0.5:1等6个比级,遇注入率大时,也可越级变浓。水泥浆体中的水有两方面的作用。(1)与水泥颗粒起水化反应,使之凝结硬化。(2)使水泥浆体具有足够的分散性和流动性,这时水对水泥颗粒起着分散和运载作用。超过水泥水化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在它完成颗粒分散和运载作用之后,即成为“多余水”了。“多余水”容易造成水泥颗粒在浆体中的沉淀分层,影响浆体的稳定性和水泥浆液结石性能,导致充填水泥的连续性中断,形成空囊、水泡及泌水通道。当水灰比由0.5逐渐增大到0.85时,浆液的粘度、粘聚力和比重逐渐减小,初凝时间增长,析水率增大。可见减小水灰比使用稠浆能改善浆液的稳定性,但减小水灰比,又可使粘聚力增大,浆液的流动性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