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充分体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就必须在高效节水的工程布局上下功夫、在高效节水灌溉与农业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因此本文探讨多种灌溉技术和相关技术措施,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节水;水利工程;灌溉技术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减少灌溉水的损失,增加灌溉均匀度,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合理高效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提高综合效益,这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农业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农业节水技术体统主要包括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节水管理技术系统。主要恢复和建立各级管水用水组织,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用水规章制度,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保证水利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目标的实现,实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1渠道防渗方案分析
  我国目前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时渠道灌溉。但传统的土渠输水的渗漏惊人,损失在50%左右,有的地方会损失70%以上,每年渗漏的水量就达2000多亿立方米,因此,节水灌溉工程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压实渠床土壤.—粘土护面.—灰土(石灰和粘土伴和料)护面.—三合土(石灰、砂、粘土)护面、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
  1.2喷灌技术方案分析
  喷灌是利用喷头等专用设备把有压水喷洒到空中,形成水滴落到地喷灌面和作物表面的灌水方法,一般包括水泵、动力机、过滤器、肥液注入装置、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固定式喷灌系统、移动式喷灌系统和半固定式喷灌系统。
  2.节水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节水灌溉新技术、保护性耕作、新设备、土地深松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配套设备应用目前也仅局限于耕、整地环节,经济作物机械相对缺乏,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其次是灌区工程产权不清,机构臃肿,权责不明,效率低下,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最后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3.加快农业节水灌溉的措施
  3.1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工作
  目前部分地区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干旱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为此,要站在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国家、部门及地方的农业节水。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充分考虑我国加入WTO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节水的需求,加快农业节水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因此,需要多个部门的各方面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减少推诿,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详实的包括有图、表、文字材料在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建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由农民用水协会、村集体等组织或个人,利用银行贷款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国家补助资金又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而诸多农村地区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因此,各级政府要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有关政策,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实施,引导全社会用水安全意识和节约保护水资源观念。
  3.3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选用高效合理的节水灌溉手段,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搬用不适合当地情况的所谓“科学技术”。中低产田改造已成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以续建配套为主,适当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现有耕地灌溉面积。对盐碱地可采取开沟排水,引淡水冲盐碱、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通过改造和加强反冲洗系统的结构组织,提高节水技术措施。
  4.结论
  总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技术领域,其实质是根据它们的需水特点、适种条件和社会需求,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的粮食产量和价值,并广泛应用管理措施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为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2]袁宏源等.高产省水稻灌溉制度优化模型研究.水利学报,2010(10).
  [3]朱庆森等,水稻个生育期不同土壤水势对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9.
  [4]沈荣开,黄冠华,张瑜芳.夏玉米水分生产函数动态产量模型研究.节水农业研究进展.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