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农业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灌溉是农业增收的重要条件,地位不容忽视。首先阐述了我国当前的水利灌溉模式与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节水措施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措施思考 
  1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1.1渠道防渗技术模式 
  渠道防渗技术模式的基础是把各级输水用的渠道进行防渗处理,目的是减少输送水的损失、同时能够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当前在我国,渠道防渗技术模式的利用是灌溉农田的主要模式与输水方式,应用也比较广泛,同时也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研究对象。防渗衬砌的材料相对较多,不用加工的材料譬如譬如灰土与砌石、需要加工的材料譬如水泥土、沥青混凝土以及复合土工膜料等。使用较为广泛的材料是混凝土材料。大量的科学实验资料表明,渠灌区的干流与支流以及斗与农渠通常是用粘土夯实的方法来预防渗透的,这种方式减少渗漏损失量的力度较小,通常在45%左右;如果利用混凝土来衬砌防渗,效果比较明显,减少渗漏损失量能达到75%左右;如果利用塑料薄膜来衬砌防渗,渗漏损失量更小,通常在80%左右;大型灌区渠道防渗能够大大提高渠系的水利用系数,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通常能提高0.2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减少输水损失的主要技术措施就是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大力提高渠系防渗,这样的输水灌溉模式具有节省地、节水以及输水快的特点。 
  1.2喷灌技术模式 
  喷灌技术模式就是喷洒灌溉,其原理是首先用水泵对灌溉水进行加压(也有大自然形成的落差),在水压的作用下,灌溉水进入管道,然后运送到田地里装设的喷头上,喷头打开后便将灌溉水以水滴的形式喷射四周,相对均匀地洒落到农田上,这样农田得到了灌溉。喷灌技术模式优势很明显,首先能少占耕地,其次是节省人力,同时灌水也是均匀的,无论何种地形,都能使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譬如设备投资相对较高,受风影响大。我国的喷灌技术模式大体上有下列三种模式:(1)固定管道式喷灌。就是在整个喷灌系统中,只有喷头可以拆卸,其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灌溉季节是固定不动的,甚至常年都这样。固定管道式喷灌的水泵、动力机械部分、附属的干管和支管等都是埋于地下的,而装设在竖管上的喷头可以拆卸,在各个田块中均可应用,固定管道式喷灌优点明显,不但操作管理容易,而且生产效率大相对较高,同时,方便实行自动化控制的程度,但缺点也明显,就是前期投资相对很大;(2)半固定管道式喷灌模式。半固定管道式喷灌模式的系统构成是与固定式灌溉的模式一样的,水泵与相关的机械部分、输水的干管等也是在灌溉季节维持不动,所不同的是其支管与竖管以及喷头都可以进行拆卸,都能装设在不同的田地区间进行喷灌。这种模式是综合了全固定和全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的优缺点,管理与操作上也不困难,在我国农田灌溉中也很普及;(3)全移动管道式喷灌模式。全移动管道式喷灌模式系统构成与固定式灌溉模式也是一样的,其不同之处其水泵与其机械部分以及各级管道与喷头等构成部分都不是固定的,都能进行拆卸与安装,这种模式优点明显,首先设备利用率很高、投资也相对小,但缺陷也多,譬劳动强度很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在设备维修保养下的功夫较大。 
  1.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 
  低压灌装就是低压管输水灌溉技术模式的简称,就是输送水的工具是低压管道的形式,取代了明渠。灌溉水是通过低压输水管道输送形式送到田间来灌溉作物,低压管输水灌溉系统通常由水源、水泵以及附属的机械部分、输水管道、配水装置等构成。运用低压管道进行灌溉有众多优点,首先管理上很方便、向田地里输送水速度也很快,同时也省工省时、机耕和养护也相对容易,此外,这种模式对在输送灌溉水的过程中水的渗漏与蒸发也有良好的效果,据相关资料,这种输水的效率基本上能达到95%。运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模式这种模式还能少占地,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文资源相对严重超采,如果采用井灌区的形式,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应该大力应用,新建井灌区更应该应用输水管道来灌溉农田。 
  2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利设施不完善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多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其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都是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劳建成的、工程简陋,更没有科技含量,导致这些工程标准相对较低、配套不完善、质量相对较差、设备严重落后。当前很多大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下降问题严重,尤其是作为农田水利灌溉系统中重要的设施——水库,缺陷严重,在旱季起不到灌溉农田应有的作用。 
  2.2灌溉渠道淤积严重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是灌溉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是否良好,大大影响灌溉效益的大小,通常灌溉渠道都是随地开挖而形成的土质渠道,常年受灌溉用水的冲刷和雨水的冲蚀,很多灌溉渠道淤泥沉积愈来愈多,导致灌溉渠道不畅通,灌溉效率大大缩小。 
  2.3管理相对薄弱,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当前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存有很多缺陷,首先是产权不明,再次维护管理责任通常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大幅度增加,平均降雨量相对偏少等原因,导致水利工程的储水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国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也严重滞后,据有关资料,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水利投入相对较大,能占到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7%左右,而近几年来,投入严重不足,仅占到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不到3%。 
  3节水灌溉的措施 
  通常说的节水灌溉就是可持续发展与科学的灌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工程措施、农艺措施以及管理措施。 
  3.1工程措施 
  工程节水措施通常分为三个内容:(1)防渗渠道区的工程建设,譬如: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把明渠改成管道输水,配套完善渠系、管道上的各种闸、阀,安装水的量测计量装置等。(2)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设施的建设,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方法,改进沟灌、畦灌、淹灌等传统地面灌水技术,推广使用注水灌等点灌抗旱保苗措施。(3)蓄水工程的建设,譬如兴建水池、水窖、山塘、水库等水源工程,扩建地表蓄水工程和桥类、涵洞、水闸、渡槽、跌水、倒虹吸等各类水工构筑物。 
  3.2农艺措施 
  (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譬如:在某些干旱的年份,减少水稻、小麦等耗水量大的植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花生、红薯等耐旱节水品种;(2)对耕作覆盖加强措施,比较常用的覆盖方法有秸秆覆盖与塑膜覆盖以及砂石覆盖等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3)大力施用化学保水剂,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其它耕作技术等等;(4)耕作保墒技术。就是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中耕除草、免耕少耕;(5)水肥耦合技术。就是以肥调水、以水调肥;(6)筛选技术。就是大力运用节水技术与高效种植制度来抗旱节水、提高品种产量;(7)化控节水。就是运用保水剂或者复合包衣剂、多功能抑蒸抗旱剂、ABT生根粉等化学反应的应用来抗旱来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3管理措施 
  就是依据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对灌溉节水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1)调整水价,用经济当作杠杆促进人们节水行为;(2)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达到科学利用水源;(3)完善基层用水管水组织,健全节水规章制度,落实节水责任制等;(4)加强节水宣传,经验交流,举办培训班,普及节水知识,提高人民的节水意识。 
 
 
  4节水技术措施的几点思考 
  4.1必须建立完善的节水技术体系 
  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无论是那一种节水灌溉模式或节水灌溉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改善当前我国缺水状况。农民为抗旱,增加亩产量,井越大越多,越打越深,并且不断的扩大灌溉面积,资源型节水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在技术上要到水利部门、农业不能以及气象部门等的支持;在研究推广上得到科技、教育、宣传等部门支持;在资金投入上要得到财政、银行部门支持。这样多个部门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密切配合,紧密协作,建立适应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4.2科学搞好农灌规划和配套设计 
  农业灌溉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体规划的重要规划之一,必须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方便管理,提高运行保证率,做到农业灌溉最佳设计选型配套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农田要要确定灌区规模,要建立适应现有河网水系;(2)灌区规模需符合客观实际和适应形势,建立起现阶段最佳农业灌溉模式;(3)渠系布置及泵站(电灌站)、渠道设计要配套,提高灌溉经济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田相关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节水工程投资大多数是靠国家补助建设,也有少部分是集体出资或者农民筹资。但是国家补助资金相对较少,而很多农村还不富裕,很难出资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导致相关的水利设施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水利工程加大资金投入,譬如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同时要推进农田水利的相关体制改革,譬如要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改革水价制度,建立合理补偿机制等措施。 
  5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农村的稳定。然而节水灌溉农田技术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其发展既要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与整体农业发展规划,还要适应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及单位水量产生的粮食产量和价值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其利用效率,达到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目的,让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让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晶伟.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中国经济时报.2006-07-26. 
  [2]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70. 
  [3]许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07,38(5):529-535. 
  [4]杨静,王玉萍,王群,等.非充分灌溉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