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尤其是工业用水抢占了大量的农业用水,使得农业用水严重不足。为此,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农业的良好的发展。文章将重点论述节水灌溉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田水利;推广措施 
  前言 
  目前,全世界都出现了严重的用水危机,水资源已经非常短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农业仍是需要发展的。农业的发展,庄稼的生产必然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所以需要充分的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最低的水资源利用,实现最高效的农业灌溉。 
  一、当前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发展迅速,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激增,抢占了大量的农业用水,使得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由于后续的资金筹集工作不到位,所以相关的水利工程都不能如期的投入使用。 
  3、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主权,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4、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一方面由于设计人员的水平和经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导向作用有误,所以使得其设计没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一些节水工程的项目资金比较庞大,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与现实相互脱离,又需要对水利工程进行局部的调整。 
  二、推广节水灌溉的措施 
  1、深刻理解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是十分巨大的,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经远远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不得不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发展起来,保证了国民的基本生存物质需要,才能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等,所以,进行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业灌溉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唯一途径。 
  2、推广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⑴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农业的高效生产,需要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做支撑,为此,需要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素,和农作物的属性等,确定农作物的植株间距,并根据作物的生产需求进行相应的土地平整。同时,需要明确,土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基本功能,所以,可以利用农田的沟渠进行相应的水分涵养。对灌区进行深层渗漏的对比试验,灌水定额小于675m3/hm2,基本不发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825~990m3/hm2时,约有150m3/hm2水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1350m3/hm2时,有一半水成为深层渗漏水。 
  ⑵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采用新的方法,在利用传统灌溉优势的同时改变其浪费水源,作业量大而效果不好的缺陷,进行具有针对性而非整体性的模式,这种方式节约了大量操作而由于蒸发引起的总水量浪费,并给作物用水增加一个缓冲余地,避免过多或过少,大大深化水的使用效果,并且让植被根部得到温和养护,使其向下发展,对于牢固植物,促进强壮生长等有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 
  ⑶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上层作为一个密闭的空间,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流速提高,在此情况下若初始水量相等的情况下,该技术下的水流速为普通方式的1倍到十几倍,速度加快的条件下水向地下的流失量会相对减少,这样的优势体现在灌溉的均匀程度,节约用水,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⑷改进沟畦放水设施。改进沟畦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这种方法自动化程度较好,避免了人工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导致的效率损失,可以避免5%-10%,这类器械在我国尚未大量投入使用,仅在尝试时期。 
  ⑸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膜上灌形式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膜上灌作物有棉花、蔬菜、玉米、小麦等。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 
  3、完善节水灌溉的制度保障 
  ⑴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农民用水管水组织。农民是节水灌溉工程的受惠者也是使用者,所以将强水利工程的管理,重要的是将广大农民调动起来,使其能够自主的参与到管理的机制中。首先应该对农户的具体使用范围和使用权限进行明确,同时将农民的利益与水利工程的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农民意识到,水利工程的利用是关乎自身的一项大事,其次,进行广泛的节水宣传,使农民深刻的意识到当前的水资源危机。 
  ⑵加强管理,发挥水价对节水的杠杆作用。现在农村的节水灌溉设施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因此在农村在实行水价的奖惩机制,实行水价定额制,以约束管理,节约用水。 
  ⑶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节水灌溉水利的修建投资比较巨大,所以必须调整当前的融资模式,减少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够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为此,可以加强企业的融资,将节水灌溉工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⑷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灌溉发展计划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工程投入的积极性。有关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灌溉发展计划,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搞好优化设计,搞好示范,努力把成本降下来。 
  ⑸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相关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全面的掌握农业发展特点和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应对各项水利工程突发状况。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极其复杂,所以在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水利工程,同时还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综合性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考察,只有这样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充分的解决当前水资源与农业灌溉之间的尖锐矛盾。 
  参考文献 
  [1]柏晶伟.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中国经济时报,06-07-26. 
  [2]王远等.几种主要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J].水利经济,2002(06) 
  [3]李桂芳,张建凤.谈发展节水灌溉型高效生态农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