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自2004年以来,争取中央和省级一亿多元资金对县管的105座水库中的104座小型水库进行了病险整治。通过整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小型水库无论是大坝安全系数、防汛功能,还是蓄水都有了极大提高和改善。但是,整治后的水库如何加强运行管理,充分发挥长期效益,则是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我县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人员经费不落实

  我县的水管体系是全县设8个片区水务站,每个水务站4至7人不等,同时挂水库管理所牌子。乡镇有水务站牌子,人员由片区水务站兼任。具体到每个小型水库,没有一个专职水管人员从事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部分重点小型水库安装有远程监测装置。县财政每年打捆拨付60万元作为所有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费。存在的问题是,对一些库区内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水位涨落、大坝运行情况都不能及时掌握。往往等到当地群众来反映问题,才安排人实地查看。有的水库出现渗漏,主管部门也要过段时间才能得到信息。

二、自身效益发挥不充分

  我县在上世纪末经历了撤乡建镇和撤区两个阶段。在此期间,乡镇将水库经营权出让一空,出让时间短的20—30年,长的达50年,甚至70年。水库单位无任何收益。有些经营者往往只管个人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经常与当地群众产生矛盾冲突。如:枯水季节不准群众用水,因为经营者要蓄水养鱼。夏季也不准放水,常常因淹没承包地纠纷上访到水务部门。有的饮水水源地水库,经营者也要强行肥水养鱼,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解,多次执法,耗费相当的精力及时间。

三、水体污染较重

  整治后的水库,水是蓄起来了。水质令人堪忧。从地域分布看,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水库水质较好点。但最多也不过2、3类;浅丘地区、平坝地区、场镇周边水库的水多数是4、5类。究其原因,一是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历史原因,因养殖户投入太多,无法中断合同,造成肥水养鱼无法全面杜绝;三是养殖规划不合理,有一座水库上游甚至修建了猪场。

四、水费收取尚未起步

  水库运行管理中无自身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不到水费。目前的情况是农民种田赚不到钱。不要说拿钱放水,就是不拿钱农民也懒得种田。即便有些留守老人种点庄稼需要放水,从骨子里也没有想过要交钱。理由是修水库我出过力,同时还占了我的地,我的地盘用水还交钱,祖祖辈辈都没听说过。弄得不好就打架闹事。所以,我县只有幸福堰万亩灌区由镇政府每年统一象征性交点农业水费外,其它水库没有收到过一分钱。作为农业县没有工业用水。剩下就只有集中供水收点微不足道的原水费和水资源费。所以造成水库运行管理难以为继。

  针对上述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由政府买单,赎回水库承包经营权。目前我县对饮水水源区水库、备用水水源区水库实行了水源地保护,但是要完全解决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赎回水库承包经营权。全县若全部赎回水库承包经营权约要2000多万元。由于县、乡两级政府财政困难,可采取分期、分批、逐年实施的办法。可以先收回具有控制性,人口稠密地区的重点小一型水库,在资金安排上可实行县、乡两级按比例分担。若下定决心,可在3—5年,或者5—8年间完成。

  第二,强化执法力度。过去,在水行政执法上,基本是单打一,有时还受到干扰。所以力度不大,效果不佳。特别是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收效甚微。往往陷入教育——口头上承认整改——再犯——再教育——还是不改怪圈。为此,必须强化联合执法。对涉及水库安全、严重污染水源的事件,必须要有公安、环保、安监部门联合执法。而且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然是不足以改变水污染严重的现实局面。

  第三,强化宣传教育。一是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解决依法治水问题。要反复教育人们知法、依法、守法。同时对法律法规没有覆盖的问题要由地方人大或政府通过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加以约束。比如肥水养殖问题必须禁止,这在法律上是没有规定的,需要通过地方加以规范。二是宣传保护水资源对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三是宣传水的商品属性。逐步树立使用工程水应付成本费的意识。改变人们“水是天上落的,人皆无偿享用”观念。对一些渠系投入较大,灌区面积较大的地区逐步推行收费。收费可以低起点,养成习惯,使水库管理单位能逐步达到保本微利标准,促进水库运行管理可持续发展。

  第四,强化水库管理单位人、财、物管理。对蓄水100万方以上的小一型水库,至少要有1—2名常驻管理员;100万方以下水库,至少要聘请一名库周热心人担任水管员,使水库运行动态随时在水利部门的掌控之中。管理人员属临时顾工,不纳入正规编制,待遇实行定额补助。经费可采用财政补一点,创收找一点的办法。部分有创收能力的则不需财政补助。对经过病险水库整治,建有管理房的水库应加强管理,防洪期间管理人员必须驻守。唯有如此,小型水库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效益才能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认准县域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治理,使工程运行管理走上良性发展的新常态,就能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