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麦77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度以98D4-12、云麦42进行杂交,并采用穿梭育种方法,经过11年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新品种比较试验,2年平均产量5 445.30 kg/hm2,较对照增产13.83%,增产点率75%;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460 kg/hm2,较对照云麦56增产9.9%。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9002。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260~2 140 m的山区、半山区种植。本文总结该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分析其产量结果及特征特性,并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底肥施用、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云麥77;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小麦是云南省主要夏粮作物,也是小春的第一大作物,近年来全省小麦种植面积逾40万hm2。由于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形地貌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纵横交错,因而云南省小麦主要分布在干旱缺水的山区和半山区,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1]。小麦抗旱性研究和旱地小麦育种已成为科技人员的重要任务,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麦类课题组2006年以丰产性好的98D4-12为母本、抗旱性好的云麦4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穿梭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云麦77,兼具抗旱、丰产、抗病等特点,于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小麦2019002号)。该品种的育成,证明了穿梭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育种途径和方法[2]。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品种来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麦类课题组2006年以98D4-12为母本、云麦4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穿梭育种方法,选育成了抗旱、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云麦77。98D4-12是本课题组的一份中间材料,抗旱性好,但丰产性差。云麦42是云南省第1个强筋型自育旱地麦品种,其特点是抗旱、耐寒、耐锈病、广适优质、高产稳产[3]。从双亲遗传背景可看出,优势互补。 

  1.2    选育过程 

  云麦77是以98D4-12为母本、云麦4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穿梭育种选育而成(图1),2007年种植F1,编号03F1-57。2011年F5出圃,入选出圃号为07D3-7154。2012年送至弥勒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多点试验,编号弥136-6, 2013年度品种比较试验,产量6 150 kg/hm2,居16个参试材料之首,较对照增产18.26%;2014年,进入大田生产试验,试验面积527.35 m2,实收343.9 kg,折合产量6 504.15 kg/hm2。2015—2017年度参加云南省地麦品种区域试验,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抗性好。2017—2018年参加省生产试验。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产量结果 

  2.1    区域试验 

  云麦77于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地麦组,2年平均产量5 445.30 kg/hm2,较对照增产13.83%。其中,2015—2016年平均产量5 697 kg/hm2,较对照云麦54增产24.77%,增产点率80%,尤其是在易门获得9 933 kg/hm2的超高产量,在嵩明、楚雄和文山获得6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2016—2017年平均产量5 193.59 kg/hm2,较对照云麦56增产2.88%,增产点率70%(表1)。说明该品种丰产性好,适应性广。 

  2.2    生产试验 

  云麦77于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地麦品种生产试验,参试品种共4个,平均产量5 460 kg/hm2,位居第一,较对照云麦56增产9.9%(表2)。 

  2.3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对云麦7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其中穗粒数与产量成极显著相关关系;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成负相关关系。说明在云麦77的大面积生产中,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不能提高产量,而应在增加穗粒数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单位面积穗数与千粒重成不显著负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进一步对云麦77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其中增加穗粒数的作用大于千粒重的作用,穗粒数的直接通径系数高达0.659;而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提高有负作用,因而该品种在大面积栽培中不宜密植。此外,X1→X2→Y和X3→X1→Y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不能提高穗粒数,从而不能对产量作出贡献,千粒重的增加不能导致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从而提高产量。但X1→X3→Y和X2→X1→Y的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说明穗粒数的变化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来影响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可通过提高千粒重来增加产量;X2→X3→Y和X3→X2→Y的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说明穗粒数的变化也可通过增加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反之,千粒重的变化也可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 

  3    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性 

  云麦77属春性品种,幼苗半匍匐。生育期171~174 d,较对照云麦56早熟1 d;株高91.3~94.1 cm;方形穗,着粒较密,长芒,白壳,籽粒琥珀色,半硬质;籽粒饱满,熟相好,易落粒;穗粒数41.0~46.4粒,千粒重43.4~47.9 g,单位面积穗数362.25万穗/hm2。分蘖成穗率高,株型半紧凑,植株蜡粉较多,耐寒、耐旱、抗倒伏,综合性状良好。   3.2    品质 

  2016年品质检测:容重817 g/L,蛋白质含量13.64%,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24.0 mL。粉质仪分析:吸水率65.3%,面团形成时间3.7 min,稳定时间1.9 min,弱化度168(F.U),粉质质量指数44 mm,评价值42。拉伸仪分析:最大拉伸阻力122 EU,延伸性143 mm,能量28.0 cm2,R/E比值0.86,硬度指数60.7。根据国家专用小麦品质指标的标准,该品种适合制作面条、饺子、馒头等。 

  3.3    抗逆性 

  2016年,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采用云南省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号)及田间收集菌种等量混合菌粉,对云麦77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条锈性测定,结果表明:苗期反应型3,严重度5%~10%,普遍率10%;成株期反应型3,严重度5%~40%,普遍率76%。抗性综合评价结果:苗期感病(S);成株期耐病(MS)。 

  4    栽培技术 

  4.1    适期播种 

  旱地麦在无灌水的条件下,雨季过后,土壤蓄积了大量水分,趁土壤潮湿,精细整地后适时播种,是保证出苗整齐、实现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该品种适宜云南省海拔1 260~2 140 m的山区、半山区种植,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在此期间力争早播有利于高产;播种过晚会造成出苗差,生长慢,长势弱,后期易发病,高温逼熟不利于丰产;播种过早幼穗分化早,遇低温冻害导致减产。在云南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适于种植早秋麦的区域,播种时间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宜[4],在适期内争取早播,这样既可避免早霜危害,又不致后期高温逼熟,利于实现稳产高产。 

  4.2    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 

  合理的基本苗和适宜的群体有利于提高个体生产力和分蘖成穗率,以达到理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云南山区、半山区地区,由于受灌溉条件的制约,小麦一般分蘖少,主要依靠主茎成穗,因而应保证足够的基本苗。该品种播种量以135~150 kg/hm2为宜,保证基本苗在225万~270万株/hm2之间。 

  4.3    重施底肥 

  旱地灌溉条件差,除施足基肥外,施用种肥尤为重要,这是夺取地麦高产的关键措施。结合整地,一般播种前施有机肥22.5~30.0 t/hm2+复合肥450~750 kg/hm2作底肥,用尿素120~150 kg/hm2作种肥,随播时施入。出苗后,根据地面墒情以及麦苗长势,追施尿素150~225 kg/hm2,促进苗旺而壮,增加有效穗。 

  4.4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蚜蟲和锈菌的侵害是云南省小麦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主要病害,对产量影响非常大,应特别注意病虫害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防治蚜虫,在锈病常发地块可用敌锈钠、粉锈宁200倍液进行防治[4]。 

  5    参考文献 

  [1] 林丽萍.云南省小麦品种区试审定与推广[J].云南农业,2018(10):64-68. 

  [2] 王彬龙,魏艳丽,李瑞国,等.小麦穿梭育种的意义及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65-66. 

  [3] 刘丽,于亚雄,杨延华,等.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42的高产稳产性分析[J].作物杂志,2000(3):34-35. 

  [4] 云南早秋地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