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城市接连遭受大型洪涝灾害,暴雨洪涝在引起媒体与公众普遍关注.文章对抢险工作进行了叙述,提出了解决城市管理部门的防御问题以及探讨了此类灾难的对策的一些做法。城市水循环系统由自然系统和人工防洪系统组成,并对城市内涝进行生态成因分析,阐述了一些抢险技术。 

  关键词:内涝;受淹;排涝;抢险;技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P33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每次暴雨来袭,防洪和排涝问题已然成为近期困扰中国城市的新问题,以往一些防洪任务相对不重的城市也频繁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应对这个新的城市问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帮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夏季多为强对流天气,雨水较多,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受淹受涝灾的威胁,如果不及时挽救或没有应急抢险方案,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1.制作城市防汛水域地图 

  专题地图是指将专题信息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完备的表示出来的地图,将技术应用于专题地图的制作,可以大大提高制图的精度和效率,突出表现某一专题的大量信息,能有效避免传统地图制作的多种缺点。在城市防汛水域地图制作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矢量处理和栅格处理技术,使制图快速精确,针对城市汛期防洪任务,可以制作大比例尺雨量统计分布图水库蓄水地表吸水能力分布图,针对排涝救灾相关任务可以制作城市排水设施工程图,街道地形地势三维模型图等,详细建立多种专题地图并按层存储。通过不同的专题信息建立不同的图层,防汛抢险人员需要哪方面的信息便可以快速的将该图层在同一张地图中叠加观察,方便有效。 

  2.遥感技术及导航定位技术使用 

  可以对城市用地规划作合理分配,从而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合理增加土地蓄水渗水能力,采用矢量图像和栅格图像的缓冲分析设置各节点周围公共绿地,水利网络的科学分布数据,再通过叠加分析求各地区的相交部分,从而建立起理想的城市用地规划模型,同时需要结合地下排水系统整体规划合理设计,对污水雨水两大排水系统加强重视投入发挥,技术的空间分析优势,充分考虑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科学改造排水管网,建立城区排涝泵站,全面建设包括:点排涝泵站线排水管沟面地面雨水调蓄设施,地下雨水调蓄设施对策在内的全方位城市雨水调蓄工程体系,救灾力量调度及路径优化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中,抢险救灾应急系统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 

  3.城市内涝生态成因分析 

  3.1城市气候变化, 加大城市内涝的可能性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降水。大量的城市建筑物,加大了地表粗糙度,阻碍降水系统的移动,延长了降雨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城市向大气排放的大量污染物(特别是微粒子),成为降雨的催化剂,在适当的情况下促进了降雨的形成。在总降雨量增加的同时,城市及城市周围的雷暴出现概率增加。 

  3.2城市水文生态失衡 

  对于城市水环境系统来说,人们的改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水文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尤其是自然循环系统的结构,使其调控能力大打折扣,而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超过了其可调节的限度,整个水文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被破坏,导致水文生态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 河道排水负荷增加 

  相应的绿化面积减少,地表硬质化后增大了城市的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地表径流量增大,雨水都通过排水管道排入城市河道中。同时,城市内排水管网的不断完善,迅速地将雨水汇集,汇流时间的缩短无形中增加了河道的排水负荷。 

  3.2.2 排水能力减弱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和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城市内大量的天然河道、池塘等被填埋,天然水系结构被破坏,河道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承水、滞洪容量丧失,洪水快速地集聚到主河道中。同时,由于污水的排放,河道淤塞严重,下游排水不畅,河道水位不断上涨,导致城市管网受顶托,造成市区大面积积水。此外,由于地表的硬质化导致下渗水量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沉降,内河水位越来越高造成内部排水不畅,甚至发生倒灌,加剧了水涝灾害。 

  3.2.3 城市蓄水能力降低 

  城市的水环境系统在经过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后,原自然的水循环已被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自动调节能力丧失,整个系统变得十分脆弱,一旦遭受暴雨的袭击,便诱发了城市内涝。 

  4.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不应只着眼于快速将雨水从城市范围内排除,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排水观,将雨水看作一种资源,通过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管理,使降水就地入渗,尽量多地进入自然水循环,以维持区域水文生态过程平衡。 

  4.1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要树立“节约资源、科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科学发展观念,防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同时,要明确雨水的资源性,提倡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尤其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措施,保障雨水资源的利用。 

  4.2开发先进的雨水利用技术 

  我国只着重于大禹治水式的引导和疏通,却忽视了对雨水的涵养利用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对雨水利用的技术较为落后。而欧美等一发达国家的生态排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德国的MR系统,该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带有可调节的溢流阀)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 

  5.防洪排涝抢险措施 

  在城市发生险情时,各水利主管部门必须行动起来,按照既定的应急预案整装待发,所有设备装车调运,在最短时间内调配到到位,如:冲锋舟装载,应急水泵的装载,抢险器材的调运,生活用品的准备等等。 

  5.1 人民安全是第一要素 

  在防汛抢险过程中,在确保自身的安全时,保证受灾群众的安全转移,暴雨天气发生时,气象预报必须加强检测,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在气候变恶劣的时候,警报也相应响起,提高群众的警惕性,必要时紧急撤离危险水域及地域。灾难发生后,城市内涝会导致出行不便,抢险专业人员要时刻巡查,出行不便就用冲锋舟巡查,一些转移困难者必须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域。 

  5.2 抢险设备出机到位 

  在险情发生后,水利主管部门分析水情后,开启城市排涝闸站阀门,洪水导流到排涝管网水系,排涝闸站水泵全负荷运行,排泄城市内涝水体。必要时架设机动排涝设备,加大排泄力度。如:架设26kw和30kw电动泵(确保电力供应得上),架设柴油机水泵,堆建洪水排洪坝体,搭建钢木土石组合坝等等。 

  5.3一些先进器材的使用 

  随着经济发展,一些新的设备应运而生,城市排涝中一些机动灵活的设备发挥着巨大作用。如:移动式应急排灌车,履带移动式泵车。在应对特殊环境下的排涝环境下,先进的排涝技术层出不穷,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服务排涝工作,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在城市涵洞积水时,陡直的涵洞壁无法架设固定式的电泵和柴油机泵,应急排灌车可以轻而易举的排出涵洞积水;在一些坑洼地域,机动车辆无法前行时,履带式移动泵车可以通行,特殊环境特殊应对方案,解决问题是实践考察的标准。 

  6.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前进的今天,预防并应对城市洪涝等灾害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刚性需求,技术不断的应用于城市防洪排涝中,大大提高了灾害预报的准确性,也为抢险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及时高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紫雯,程伟平.城市水涝灾害的生态机理分析和思考――以杭州市为主要研究对象.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9(36)5:582―587. 

  [2]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安徽大学学报,2006,3(30)2:91―94. 

  [3]余春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2:129―133. 

  [4]程江,徐启新.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的比较及启示.中国给水排水,2007,1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