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流失加剧了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水旱灾害的发生导致生物措施功能减弱,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强度和速度,形成恶性循环。要想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就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辩证关系 
  1 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状况 
  我国是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有水旱灾害的发生。2012年7月2日内蒙巴彦淖尔洪灾、7月22日北京房山区、河北涞水野三坡、7月23日四川泸州水灾、7月26日天津水灾、7月28日新疆和静、8月4日大连水灾、8月4日湖北十堰等地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 
  2 水土流失是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多地多时段发生水旱灾害,虽有气候异常、降雨集中等“天灾”因素,最关键的是河流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增加了洪水中含沙、含泥量,加快了洪水下泄的速度,减少了洪水汇集的时间,增加了洪水的破坏力。 
  水土流失使河床升高、库容萎缩、湖泊变浅,河湖库等危害,水工程的分洪、延洪、蓄洪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暴雨一来,瞬间汇积成流,洪水泛滥;雨水一过,无可用之水,旱象连续,田地干裂。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旱涝等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超过两个三峡水库的静态投资。据资料报道,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每年有50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泊。 
  3 水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 
  水土损失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是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四项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特别是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状态下,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 
  旱灾害发生时,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墒情不足以维持植被生长的需要,植被、作物等等因旱导致死亡、腐烂。洪涝灾害发生时,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周围水分过多,不能生长甚至死亡。遇到强降雨径流,随水移动,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加剧了流失强度,土壤养分降低甚至丧失,植被生长不良,植被生长不良又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强度加强,形成恶性循环后,最后植被不再存在,形成剧烈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破坏性强。但如果那个地方植被比较好,树根扎下去了,就能固定住,水不容易下来,下来也不容易带走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4 减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措施建议 
  国家对水患治理高度重视,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调“中上游地区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行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是治水与治土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坡地耕种问题。陡坡开垦坚决停下来,以退耕为契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农、林、牧结合,果、茶、药并重,产、加、销一体,山、江、湖齐治。大力发展坡改梯和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产量和复种指数,不能实行退耕和坡改梯的地方,要限期改顺坡耕作为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研究和推广有利于蓄水保土的农艺、农耕措施。 
  其次治水与兴林相结合,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以天然林保护为契机,推动我国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促进有林地区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健全森林功能,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增强防护林体系的投入力度和管护措施,科学布局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沙防护林、公园景观林、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薪炭林,在江河的源头、两岸、库周、湖畔建立永久禁伐区或有限禁伐区;要改善林种结构,实行乔、灌、草立体种植,多树种混合交叉,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协调发展,建设稳定、长期、永续的森林资源体系。 
  再次,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干支流上游拦蓄工程建设的力度。一头是把住洪水和泥沙的来源一关,在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齐上,山上植树种草“戴帽子”,山坡改梯修渠“系带子”,山沟修库建坝“穿鞋子”,使水下山而土不下山,水出沟而泥不出沟。特别是要把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山地灾害切实重视起来,列入水土治理的重点工程。 
  5 结论 
  山青才有水秀,穷山必然恶水,长治才能久安。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江河湖库的淤积,水土保持能有效减少水旱灾害发生,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