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浇农业,改善浇灌条件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即阐述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举措,并突出了发展抗旱水浇农业的建议。 
关键词:农田水利;抗旱;水浇农业;政府;资金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导致旱灾 
  我国发生旱灾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由极端异常的气候造成,但之所以能因旱致灾,还是因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环节过于薄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民生之本。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是不足的。 
  (一)政府投入不足 
  历史上的“四五”、“五五”计划时期,我国水利建设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5.7%,到“六五”、“七五”时期,这一比重有所降低,仅分别为3.4%、2.5%。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政府农业投资增长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如“十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1.23%;2008~2013年,农业投资增长分别为21.3%、19.2%、21.5%,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24%、24.8%、25.5%。 
  (二)农户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湖区、池塘等水面等分片承包,山区水库也转包、转租给了私人,而承包户追求的是短期经济利益,往往只顾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会顾及到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的长远建设和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了,气象上的干旱马上就会演变成真实的旱灾。如2009年入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而西北地区即使半年未下雨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情,原因就在于西北地区农民一般都备有水窖,下雨时将雨水储藏起来,等到不下雨时使用。 
  (三)水利设施蓄水不足 
  如 2011 年5月,长江中游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大湖泊因持续天旱出现干枯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湖泊泥沙的汇集沉积特别厉害,湖区实有面积减少,没有足够的容量囤积水源,湖泊的蓄水能力大为降低。这样的大江大湖,旱时无水可取,涝时自然也无法为长江削峰,也是导致干旱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举措 
  (一)政府号召发动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 由于生产单位较大,政府在农业水利建设中的动员能力强,建设成效十分显著。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建设农田水利的紧迫意识,生产主要是靠“吃老本”。 所以,政府应加舆论宣传,发挥导向作用,发动和引导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二)投资带动 
  农业水利设施是公益性的基础性设施,主要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应属于公共财政重点扶持的领域。政府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最重要主体,应端正投资理念,明确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中央和省 
  级财政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引导市、县财政增加投入,政府一级一级地增加投入,又能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投入,实现以政府为主、农民为辅,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与水利建设的发展模式。 
  (三)部门联动 
  1、水利部门 
  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水利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制定农村水利建设标准、制度,并监督实施;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 
  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组织指导水利设施、水域、河道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组织指导大河、水库及河口滩涂的治理、开发和安全监管;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工作。 
  2、农业部门 
  要做好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业用地、草山草坡、宜农滩涂湿地、农村可再生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负责田间渠道和机耕路管理和建设。 
  3、林业部门 
  要全面加快林业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林业品种结构调整和技术推广,加快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绿色通道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将农田林网、道路绿化、村庄四旁绿化美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4、财政部门 
  应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支农资金管理好,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和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部分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发展抗旱水浇农业应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推进 
  我国的农田水利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我国的抗旱还只停留在增加抗旱水源、浇保苗水、救命水上,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水利是农业经济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发展抗旱水浇农业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后如何抗旱、如何发展农业已不是水源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变观念充分利用现有水源,使其发挥效益,实施农业全程灌溉的问题。 
  一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推广畦田化耕作方式,发展水浇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上的一次革命,要想让农民在思想上一下认识上去很难,所以搞好宣传发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应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市里可组织乡镇、农口等部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利用电视台、广播、宣传册等多种宣传手段,大造声势,广泛宣传发动,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认识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 
  二是解决政策资金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提高服务水平,是保证发展水浇农业的先决条件,市里在打井方面的政策措施要贯彻执行到位。农业、水利、农机、农业开发等部门应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财政也可把农业周转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等部门要向农田用电倾斜政策;各相关部门也应把发展水浇农业做为部门的一项职责,对于推广畦田化、水浇农业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扶持,特别是应对明年搞畦田化水浇农业试点的地方给予宽松的政策和一定的资金补助,通过示范带动畦田化水浇农业的发展。 
  三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鉴于目前农民承包土地面积大小不等的实际问题,整修畦田难度很大。在开展工作中,可选择那些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认可的村屯开展试点,搞好典型引导,以点带面,循序展开。新农村建设的三级试点村要先行一步,联系的领导干部、包扶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搞好组织发动、宣传教育。农口各部门各站、办、所领导和技术人员要深入到村屯、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结语 
  综上,可以说农田水利建设对防汛抗旱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为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灾害对农村的生产影响降到最低,一定要确保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加大农村水利环境的治理,积极发展抗旱水浇农业,以此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加勇. 水资源约束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选择[J]. 生态经济. 2010(12) 
  [2]柯龙山.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变迁、困境与创新――基于南方旱涝灾害的思考[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5) 
  [3]付全高. 从西南旱灾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