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八月上旬)是河南传统主汛期。然而由于入夏后持续高温少雨,该省旱情不断蔓延,从秋作物灌溉到局地城乡人畜饮水,纷纷陷入紧张局面。梳理近年来河南水利有关记录,来水时节闹“水荒”的“怪象”并非首次发生。在汛期抗旱困局的背后,其实是水资源紧缺频频亮起的警示“红灯”。 
  首先,旱情持续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河南农村,至今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涝了剩一半,旱了不见面。”由此可见,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影响之大。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全省秋粮受旱面积已达2310万亩,其中重旱610万亩。眼下正值作物生长关键期,如果旱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秋粮收成势必要打折扣。 
  其次,城乡人畜饮水困难提出新挑战。和往年不同的是,除农作物受旱外,目前河南的一些偏远乡村乃至中等城市,人畜饮水也陷入临时性紧张局面。以拥有百万人口的平顶山市为例,由于水源告急,被迫从6月初就对城区的特殊行业实施停水。城市因旱闹“水荒”的罕见现象,不能不令人警惕。 
  第三,水源性干旱敲响警钟。河南省水利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28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10亿立方米,全省三分之一的小型水库干涸,主要河道径流较常年偏少七到九成,半数以上中小河道基本断流。这一现象说明,通常所说的干旱灾害,正呈现出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所形成的结构性缺水向水源性缺水转变的态势。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向来属于缺水地区。在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愈发凸显。水源性干旱的警钟逼迫人们做出反思:未来如何确保农业生产以及城乡人口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由防大汛、抢大险变为抗大旱、抗长旱;由单纯农作物灌溉延伸至保障城乡供水;由季节性、结构性缺水到经年干旱形成的水源性缺水――纵观河南近年来防汛抗旱形势的演进过程,堪称“红灯”闪烁,“警报”迭起。 
  针对当前不断蔓延的旱情,河南省此前已启动抗旱三级应急响应,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迅速展开行动,掀起抗旱热潮。但愿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发展用水规划,同时大力开展节水宣传,在社会上树立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意识。 
  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计,水资源紧缺的“警钟”当长鸣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