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由此而引发的人与自然地冲突也日益激化,如突发性洪水防不胜防,河道淤积严重,堤防防洪标准大大降低等等。诸如以上危害都对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严重制约。作为一个水利工作者,如何调整角度,重新认识防洪减灾工程,寻找一条新的治水发展新思路,是水利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对此,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新时期防洪减灾工作的想法。
1、协调联系,拓宽防洪减灾的传统思路,加强林、水、农等方面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斗堡垒
防洪减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所能承担和应对的。特别是在新时期,人们往往会在单纯追求效益上陷入盲目和混乱,不自觉地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因此必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意识,形成合力攻坚。首要要协调一个意识方向,理清一个主线,即将《水法》《防洪法》《农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归纳出一条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思路,各相关部门充分认识这一思路的必要性,统一思想,同意运作,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防洪减灾发展空间,加快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荒地治理、荒沟防蚀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水土流失。其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盒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例如在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著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
2、加强防洪减灾宣传领域建设,突出抓好群众对防洪减灾的认识
任何工作的正常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防洪减灾工作同样如此。防洪减灾涉及面广,但广大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以往农村群众靠天吃饭的思想,使他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浅薄,“没有千顷地打不了万担粮”,老传统守旧的说教,导致了农村群众盲目的开荒垦地,忽略了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危害,庄稼连年欠收,就自认年头不好,甚至有些地方相信封建迷信。另外,有些地方群众在生活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堤防设施,如偷盗堤防配石,私挖堤后填筑土,破坏护堤林木等行为,这些行为在无形中为洪灾泛滥埋下了隐患。防洪减灾注重的不仅仅是数字的上升和下降,同时也需要在群众思想认识当中打一场持久战。思想认识的战役并不好打,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效果不是很佳,要从农村内部思想教育入手,利用媒体加大宣传,提高群众对水患的意识,对破坏自然环境和防洪设施所构成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树立几个试点,以生动的实例加深群众对水患的认识。
3、强化防洪减灾预案制度,为科学分析决策提供切实依据
防洪预案是根据当地多年来水文资料结合地区地理条件,经多方论证总结的抢险、避灾、减灾的理论依据。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立,不立则废”。预案是在防洪抢险减灾中的科学依据,健全的防洪预案的编定、修改工作,每年依据各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自然条件变化,地区行政负责人变动,切实完善防洪预案建设。病险水库、重点跨河、沿河建设工程都细致地编制出台相应的预案,落实责任人,促进防洪抢险的联动。同时,加快实施水情自动测报及云图测定分析工作,是运用现代技术争取防洪减灾主动的根本措施。
4、确立防洪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
目前防洪规划提出的防洪目标和工程对策应作为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要按照建设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结合兴利研究防洪工程方案,而且要较长时期贯彻“择险修要、因害设防”的方针,充分论证工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和可能的投入水平,同时要更加关注防洪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今后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应由大规模工程建设向加强管理与逐步完善工程转移。对工程体系现有实际防洪能力及其作用,要从“建设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视角,重新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提出今后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的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理由,近期主要应抓好以下工作:1)按防洪新理念全面复核现有工程的防洪标准(包括质量影响的实际标准)和整体防洪能力,剖析各部位和全局的防洪风险,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提高;2)争取稳定的工程维修管理经费,维持、恢复已有工程的防洪能力;继续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和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消除病险库的隐患;3)进一步抓紧进行滞洪区安全建设,并规划建设“行洪区”必要的疏导、临时避险工程,探索防洪保险和建立全社会救灾和灾后重建机制,使滞洪区安全建设初见成效;4)合理规划结合 喝道生态环境恢复的“生态防洪工程”,5)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洪水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减灾信息技术体系,以及完备防洪抢险专业队伍,加强基础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