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洪抢险中,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决策到每一个重大行动的部署和实施;从汛情预测到查险排险;从危堤抢险到分蓄洪调度,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被应用。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洪,提供了许多出色的技术。

开闸还是关闸、保堤还是破堤,这些指挥抗洪干斗争的关键问题需要科技智囊团来指出对策。在抗洪抢险中,从中央科技部门到各省市都普遍使用了防汛计算机网络、气象卫星雷达系统、航空航天遥感系统,在天地之间建起了一个高科技立体探测网,准确地把握了洪水的脉搏。每日每时,全国各主要河段的水情、雨情数据和卫生云图,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电报和传真,及时输入防汛调度信息系统。科技人员通过对水情、雨情及各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可靠性的掌握和对天气情况的分析,提出迎战洪峰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计算机广域网络、气象卫星雷达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卫星遥感、卫星定位观测、水下彩色摄像、堤坝隐患电法探测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在抗洪斗争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成功的把握,为抗洪抢险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多普勒流速仪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不仅减轻了水文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抢测暴雨资料的难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料的精确度。过去在大坝上人工查看险情,要看见有地方冒出水平才知道此处有管涌隐患,现在使用电法探测很快就可以探出坝体内部隐患的位置、深度和范围。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在抗洪抢险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但是,大江大河的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因为洪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很多,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在防汛抢险上还有许多规律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黄河自古以来洪水灾害频繁。历代治河专家和广大人民,在同黄河水患的长期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千年的治黄实践,涌现出了许多治黄专家,从西汉贾让的“治黄三策”、宋代王安石的“引黄放淤”、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到近代李仪祉、张含英的“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等统筹兼顾”的治黄方针,使治黄思想和方略不断发展创新,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治黄经验。但由于社会条件和科技发展的限制,大规模、系统深入的治黄研究和实距则始于新中国建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围绕黄河下游防洪关键技术等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攻关,取得了硕成果。下游河道整治和防汛抢险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引黄游背固堤”是在治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大科技成果,该技术具有可利用泥沙加宽加固堤防、淤筑相对地下河、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减少河道淤积、少挖农田等优点。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下游堤加固的主要措施之一。锥探灌浆是20世纪50年代研究开发的另一重大科技成果,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改进,为下游千里堤防的隐患探测和处理提供了行之有效手段。目前,电法探测隐患技术和组合压力灌浆技术又取代了锥探灌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堤防隐患探测和加固的有效率的质量。进入80年代以后,防汛抢险的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种形式的沉排坝、混凝土透水桩坝等新坝型在坝岸工程中得到应用。研制了诸如捆枕器、打桩机、机编铅丝网等抢险机具和根石探测、堵漏洞等抢险新技术。这些成果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总之,防洪抢险新技术的应用与研制的主要任务是:为汛情预报、防洪工程建设、防汛部署、紧急抢险、各种险情抢护提供安全、高效的措施方案;对指挥抗洪斗争的关键问题如开闸还是关闸、破堤还是保堤等提出对策;建立高科技立体探测网,如防汛计算机网络、气象卫星雷达系统、航空航天遥感系统等,准确把握洪水的脉搏;通过对水情、雨情及各主要防洪工程设施可靠性的掌握和对天气情况的分析,提出迎战洪水预案,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提高防汛抢险的安全度和减少危险性,提高工作效能和资料的精确度,提高防汛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务,增加抢险成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