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兴起,对采暖设施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空调作为新型采暖设施,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本文通过对同结构的房间进行取样调查,统计出空调采暖和散热器两种不同方式的采暖设备对于室内热环境参数影响,以提供一份详尽的对比。 

关键词:散热器采暖;空调采暖;室内温度;热环境参数 

  从古至今,冬季室内采暖一直是人们特别是北方居住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居民对于冬季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断研究,新型的采暖方式应运而生,我国的采暖方式也随之不断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了新型的采暖方式(例如空调)来取代老旧的采暖方式。不过新旧采暖方式对于室内采暖的作用效果对比没有进行明确的分析,也缺少对于室内热环境参数中单方面的比较[1-2]。 

  一、室内热环境参数及测试 

  热舒适主要是指人对于周围微小的环境气候所产生主管感觉,而人们对于冬季供暖设施的要求主要是体现在人们在室内的热舒适的要求。影响热舒适这种感觉的因素很多,包括气温、湿度、气流速度、卫生因素、心理作用等。本文主要对室内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以及相对湿度等客观因素进行研究。 

  1.1室内热环境参数 

  本文针对影响热舒适的可观因素进行研究,其主要对象为:(1)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温度对于热舒适的影响最为明显,并且人体对于空气温度的变化相当敏感。虽然由于个体差异,对于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但是由于大体上对于温度的改变是具有共识性的,因此空气温度是评价采暖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2)室内空气流动速度。由于空气的循环流动,才能为人们的呼吸提供新的氧气。而且,空气流动也会带走人身上的热量,因此对于人体的热交换也是一个重要影响。空气的流动速度越快,热交换就越频繁,如果空气的流动速度过快,还可能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人在寒冷的时候对于感觉到空气流动比较反感,而在热的时候感觉到空气流动比较喜欢。(3)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对于热感觉皮肤潮湿度、人体自身能量平衡以及对于物体触觉等方面是一项重要的因素。经研究表明,一般空气湿度在40%-70%的范围内时,人感觉十分舒适。这种感觉一般说明人体的蒸发稳定,而且空气流动速度对于人体蒸发的影响也十分明显[3-5]。 

  1.2 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测试 

  1.2.1 测试地点 

  由于为了对比散热器采暖和空调采暖两种方式对于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此就要保证两种采暖设备在同一客观环境下运行。在测试时选择了同一结构、同一楼层的两户居民家里进行测试,并且在测试地点的选择室内中央的地方[6]。 

  1.2.2 测试方法 

  利用环境测试仪对于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以及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进行测试。测试从早六点到晚六点,每隔两小时同时在两个房间进行一次,共测试七次。 

  二、热环境参数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温度 

  由表2-1可以看出,从06:00到18:00内,空调室内的温度明显要高于散热器室内温度。还可以看出,空调室内的温度变化从最高的23.2℃到最低的21.5℃,变化非常明显,而散热器室内的温度变化从最高的21.7℃到最低的20.8℃,变化不大。对于人体感觉来说,在温度变化不大房间内,其热舒适性更好一些。 

  从表2-4中可以看出,空调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变化尤为明显。主要是空调在工作时间,其吹出比较强的热风,其风速会>0.10m/s,而在室内温度达到其设定标准后将停止工作,不会有热风吹来的感觉。而散热器室内的空气流动几乎为0,人在室内感觉不到空气流动。 

  2.3 室内相对湿度 

  从表2-5中可以看出,在空调室内的相对湿度明显低于散热器室内的相对湿度。而且由于北方天气寒冷干燥,两个室内的相对湿度都比较低。整体来讲,散热器室内要好于空调室内的相对湿度环境。人体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大约为30%-60%之间,因此人在室内的热舒适性明显感觉较差。如果能增加空气湿度,人的在室内的感觉会更加舒适。 

  三、结语 

  空调作为新型的采暖设备,具有加热速度快,温度容易掌握以及开关检修方便等优点,但在使用空调作为采暖设备的室内中,其热舒适性并不如传统的散热器采暖方式。但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供暖管网新旧不一,使用新管网的用户室内温度明显高于旧管网的用户。因此对于新旧两种采暖设备的选择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赵立影,南晓红,杨彦斌.变频空调与散热器采暖房间温度场对比研究[J].制冷学报,2009,10(05):8-13. 

  [2] 路宾,李忠.中国采暖散热器技术与标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建筑科学,2008,08(08):4-8. 

  [3] 纪秀玲,李国忠,戴自助.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预测评价研究进展[J].卫士研究,2003,05(03):295-299. 

  [4] 王靖.某高校教工住宅采暖方案经济技术对比分析[J].船海工程,2008,12(6):76-78. 

  [5] 温玉杰,李楠,唐中华.分体空调新风引入状态下的室内热环境及能耗研究[J].浙江建筑,2009,07(07):74-77. 

  [6] 薛卫华,张旭.供暖房间热环境参数的实验研究及人体热舒适的模糊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0,0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