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崩塌与滑坡的关系

  崩塌和滑坡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无法分割的联系。二者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与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一绵阳段,就是崩塌与滑坡的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的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的,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运动和滑坡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式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堆积体上部,在崩塌重力的冲击下,有时使老滑坡复活(如新滩镇的滑坡)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发生崩塌。另外、崩塌与滑坡也有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易发生崩塌、滑坡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要多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崩塌、滑坡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崩塌、滑坡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崩塌和滑坡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崩塌、滑坡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