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图一

2.jpg
图二

湖北省谷城县现有的80座中小型水库和8575口堰塘,大都是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修建的。如今不少水库成了病险水库,一些水库和大部分堰塘的蓄水能力还不到当年设计、建设时的一半。有的因水土流失、泥土淤积,几乎看不出堰塘的模样了(见图一),有的水田成了旱地。遇到干旱年景,粮食减产成了当地农民最头痛的事。

  去年7月23日,一场特大暴雨将谷城县冷集镇子胥村投资几百万元、刚刚修复的6公里多长的水渠冲毁(见图二)。春耕在即,农民无法正常浇灌。如果夏秋再遇山洪,紧临渠道旁的万亩土地能不能正常收获也很难说。因为这条渠道的另一个功能是排洪泄涝,但目前该渠的浇与排功能都不具备了。当地群众急盼修复损毁的渠道,让他们增收多一分胜算。

湖北谷城县农信社 马明刚

  农村“当家塘”成污水池

  我从小就喜欢到农村池塘里钓鱼。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当家塘”水质清澈,钓鱼时,我经常用双手捧起塘水,喝一口解渴,那口感如现在的矿泉水一样甜甜的。记得那时农村每隔几年都要投劳投资,对“当家塘”清淤。塘水清澈,农民常在塘里淘米洗菜,挑塘里的水做饭、浇灌农田。村里的塘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大水缸”。

  遗憾的是,近些年,这样的场景不见了。如今乡村的“当家塘”里污泥淤积,成了名副其实的“鸡窝塘”。不仅如此,它们还成了一些乡镇企业倾倒工业废渣、农民倾倒生活垃圾的场所。水黑水臭,蓄水池成了污水缸。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当家塘”的蓄水功能大大减退。农田浇灌、农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枯竭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当家塘”就是水利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大兴水利建设中,各地把农村“当家塘”作为兴修水利的重要环节加以重视。不仅要投劳投资,“深挖塘,蓄好水”,而且要加强对农村“当家塘”的水资源环境保护,确保农民生产生活的“大水缸”不再受污染,让农村“当家塘”发挥应有的作用。

  安徽合肥市 左崇年

  乡村池塘堰坝要整修

  河南省是冬小麦主产区之一,但水资源匮乏,稍有旱情,一些地方能够保证解决人畜饮水就很不容易了,抗旱浇麦就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如今,一些地方旱情发展往往不仅仅是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也跟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有密切关系。笔者走过很多村庄,发现各地池塘堰坝年久失修。由于化肥施用方便,农民们不仅放弃堆积农家肥,也不再清理淤泥作肥料。这样,各地的池塘堰坝大多都淤满了臭泥,已经不具有蓄水抗旱功能。夏季大雨天时堰塘看起来是个水坑,但不久就没有多少存水,甚至只剩下淤泥。有些地方村外的堰坝已经被开垦种了庄稼,一些村内的池塘被农民填平圈成了院子。也就是说,即使下雨,这些池塘堰坝也存不了多少水了,当然也不可能为抗旱蓄积水资源。

  我认为,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饮用所取的地下水位越来越深,恐怕也与地表蓄水越来越少有很大的关系。夏天那么多的雨水白白流失,实在可惜。

  如果各地的池塘堰坝之类小水利年年都能及时得到清理整修,或者进一步深挖加固,那么,这些小水利设施即使不能完全解决干旱问题,至少能够为抗旱提供一定的便利,缓解旱情。甚至可以说,如果早一点重视农村小水利设施的整修,如此严重的旱情以及水资源匮乏的困境应该是可以大大缓解的。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及时提供一些资金,趁冬春季节池塘堰坝干涸时,组织农民整修农村小水利,即使救不了当前的急,也为以后做些准备。

河南唐河县第十小学 马长军

  农民盼固河堤清池塘

  我们是湖南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党政办公室的干部。春节期间,我们对部分农民进行了走访,了解到他们对水利建设的一些期盼:

  一盼湘江河堤更加坚固。去年6月,湖南湘江洪水超过警戒水位。6月8日,湘潭市湘江沿岸大堤湘河寨地段的大堤内坡两处滑坡,经过长城乡几百名乡村干部10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化险为夷。这条大堤于1994年两处垮堤后加高加宽,由砂壤土堆积而成。此后干部群众虽然对部分险段进行了护坡加固,但隐患仍然很多。由于资金困难,这条4.8公里长的十万垅大堤没能全面加固,每当洪水来临,它就成了全市抗洪抢险的重点险段之一。堤内4000多名犁头村和新月村村民,回忆1994年垮堤惨景时,至今还心有余悸。他们盼望地方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能将这条大堤再加固一些。

  二盼下大雨后不再被淹。连续两年,长城乡上新村遭遇大雨袭击,上千亩稻田和蔬菜地被洪水淹没,鱼塘的鱼被洪水冲走,部分房屋被淹,虽然出动了4个村的抢险群众,但最终只能望洪兴叹。该村从乡政府水利办退休的老人崔长林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农田平整后,水利建设规划没跟上;二是团结渠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效益衰减,造成排洪不畅、漏洞太多。

  三盼干旱村灌溉自流化。“我们这两个村历年来是下雨三天要排渍,无雨三天需抗旱。”白云村农民聂树林概括了本村与邻村繁荣村的水利状况。长城乡16个村中有11个村依靠韶山灌区的水进行灌溉,繁荣、白云两村地处韶灌支渠灌溉的尾端。抗旱时期,只有一点剩余的水流经这两个村,大部分农田依靠农民自挖的水井进行提灌。遇到久旱,井内每天只有一点点黄泥水,只够供农民作饮用水。下大雨后,由于村内池塘淤积严重,蓄水量减少,加上排渍困难,多余的雨水经常造成渍水淹田现象。村民希望在这两个村实现灌溉自流化,节水灌溉,科学管水。

  四盼清除池塘淤泥。上世纪60年代,农民利用池塘、河坝作农田灌溉和饮用水之用。近些年,由于水土自然流失以及农民将猪粪、垃圾、稻草等倒入塘内,日积月累,造成危害。长城乡共有557口池塘,几乎全部被污染,而且淤积严重。乡水利站站长崔海兵建议,趁此机遇,清除池塘淤泥,增加蓄水量,减轻水旱灾造成的水源流失。

  农民还盼望全面进行水利普查,合理规划;水利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保护水资源,让农村环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