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晚,静立于长沙闹市的天心阁迎来了近20名环保志愿者。他们属于同一大家庭——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潇湘”,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研讨《湖南省湘江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

 

践行“东方莱茵河”之梦,与会环保志愿者热情高涨。“绿色潇湘”最后收集到上百条意见,统筹之后,他们将把意见呈送到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

3月末,一条来自湖南省发改委的消息让湖南人对湘江治理倍增信心,国务院已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治污总额将达595亿元。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积弊数十年的湘江污染沉疴之痛有望缓解。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和70%左右的生产总值,亦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

“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把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建设成东方的‘维也纳森林’!”这是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对未来湘江和长株潭城市群“绿心”的形象描述,更彰显出他把湘江打造成“绿色湖南”品牌的决心和魄力。

“我个人认为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整个湘江将是一条非常漂亮的江河,成为独一无二的景观,重现毛主席诗词中‘漫江碧透’的美景。”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一条沉重的河流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颗镶嵌在湘江中的绿色明珠,浸染着古往今来太多人的宠爱。

近年来,长沙市民感叹,曾经的诗意栖居地消失了,“散步的时候只能望江兴叹”。

来自湖南省环保厅的资料显示,早在1971年,湘江流域就出现部分江段饮用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现象。这一年,衡阳市区发生停水事故,是国内环保史上第一次因江河重金属严重超标而出现的居民饮用水供应被迫停供事件。1978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报告指出,湘江已成为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为此,湖南省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全国最早的环保机构,1979年更是颁发了当时中国第一部省级制定的水环境保护条例《湘江水系保护暂行条例》,目的就是为了治理湘江。

但这些情况并未引起市民更多的担忧,湘江以其强大的自净能力仍为市民带来无尽的欢乐。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绿色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解龙教授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正在长沙读书的他常去湘江边游泳,这个天然大浴场至今令他心旷神怡,但是他担心这种欢乐究竟还能够持续多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沿着湘江,从郴州到岳阳,超过1600家大中型工矿企业林立在干支流两岸,这使得湖南这个“有色金属之乡”名副其实,也使得流域水质急转直下。1990年之后的10年里,湘江31个省控环境水质监测断面中,超标断面超过三分之二。

根据湖南省环保局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总体水质自上世纪90年代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十五”规划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排放量居第二位。

以此次被列入方案的七大重点区域郴州市三十六湾为例,2006年整治之前,200多家几乎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矿企,选矿产生的尾砂、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污染,而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加剧了污染程度。

从2006年的株洲霞湾港含镉污水排放超标,到2009年的浏阳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笼罩湘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阴影一直徘徊不去,而时有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也使湘江被舆论称之为“沉重的河流”。

湘江治理升为“国字号”

2008年6月2日,一个被载入湖南史册的时刻。

时任湖南省长周强主持召开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千里湘江碧水行动”,第一次把湘江与莱茵河并论,提出了“打造东方莱茵河”的远景目标,湘江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不治理湘江,湘江饮用水安全无法保障;不治理湘江,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没法完成;不治理湘江,湖南就没法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治理湘江,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不可能成功……”会上,从永州开始,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这八座湘江流经城市的市长一一向周强递交了湘江污染治理责任状。

此后,前后共投入资金170多亿元,完成整治项目2063个。大规模的休克疗法在沿江施行。根据湖南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湘江流域地表水中镉、砷的浓度年均值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65.2%、59.1%。自2007年以来,全省湘江干流水环境未出现镉、砷超标现象。

2009年7月底,湖南省发改委召请湘江流域8市分管市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布置《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同年9月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北京主持召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会议,成立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编制领导小组,正式将湘江治理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

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由多位院士参加的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认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应尽快启动实施。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再次组织召开国家10多个部委协调会,各部委均表示全力支持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工作。

今年3月,在多方的关注下,《方案》正式获批“国字号”,规划治理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力求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湖南代表团赴莱茵河取经

2010年9月,德国黑森州莱茵河畔。

周强率领湖南代表团访问欧洲期间,专门到德国考察学习莱茵河治理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省委书记的反复叮嘱让随行的代表团成员刻骨铭心。“要充分借鉴莱茵河的经验来加强湘江的保护、治理和管理,真正把湘江建成一条风光秀美、沿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之河、清洁之河、富庶之河。”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全长1320公里,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及荷兰5个国家。

1960年代以后,莱茵河水质严重恶化。在德国,从美茵兹到科隆200公里长的河段,鱼类完全消失。更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莱茵河水都可以冲洗胶卷了。莱茵河从此被冠以“欧洲下水道”、“欧洲厕所”的恶名。

莱茵河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生物学家甚至正式宣布莱茵河死了。在经过多年的艰辛整治之后,如今的莱茵河竟然奇迹般重现了清清的生命之河景象。

在谈到湘江与莱茵河的相同背景时,蒋益民告诉记者:“经济环境都很像,其次是法律的制定和监管的问题相似,我们正在实行全流域的自动监控,每个企业和每一个断面的水质变化,都将可以在环保厅的办公室中看到。”

“莱茵河流域国家跨国协调的管理经验以及由此提出的水管理战略和对策,对于湘江流域水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莱茵河从传统单一的水资源为主导的流域管理向以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转变,正适合我省‘两型’建设理念。”刘解龙教授说。

除此之外,在《绿步为赢——湖南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一书中,刘解龙教授参照莱茵河经验,认为湘江的治理可建立符合省情的有效流域管理机构,制定和实施湘江流域循环经济一体化推进计划,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刘解龙认为这是莱茵河治理最成功的经验,“湘江治理可以明确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检查监督,环保部门聘请环保社会监督员。政府还应积极实现环境信息公开化,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实行环境公益诉讼,支持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

可以预期的莱茵河之梦

评价湘江过去多年的治理成绩,蒋益民给出了“至少80分”的高分。“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20分主要扣在小企业违法超标排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他向记者坦承。

令他最担忧的是湘江新的污染源的控制问题。

“对全省的有色金属产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合理布局,最好的办法是支持上规模上档次、选址合理的企业来作大做强;同时对经济效益不好,能耗高的小企业关停或者重组。”

今年4月中旬,备受关注的《湖南省湘江管理条例(草案)》已初步完成起草,针对湘江的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等问题,提出了湘江流域实行水量统一调度,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等设想。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刘帅在“绿色潇湘”的《草案》研讨会上,认为湖南甚至可以学习太湖治理的经验,将立体监测体系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我认为通过跨界的立体监督来考核各级政府的治理力度同样适合湘江。”

在他看来,例如湘潭可以监测株洲,湘江流域各大市州相互监督水质状况。

“最关键的还是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企业主的认识问题。”蒋益民希望各级政府都要对环境负责。

根据《法制周报》获得的来自省环保厅的消息,在认真筹措后,今年5月湖南将正式启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湘江的问题备受关注。

“湘江流域和湖南的许多河流风光,可以和欧洲最美丽的河流风光相媲美!”周强说,“我们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赋予河流以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生活宜居的河流,成为文化的河流、哲学的河流和哺育新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河流!”

“我们所追求的GDP是绿色的GDP,是可持续发展的GDP,并且是能惠及民生的GDP。”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话语同样意味深长。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打造“东方莱茵河”是极具国际视野的前瞻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很显然,湘江污染治理已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强盛组合”全力打造“绿色湖南”名片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绿水青山是湖南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最大的吸引力。”周强很有感触地说,“衡量‘两型社会’建设得好不好,湘江的水清澈了没有,水质变好了没有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湖南环保厅厅长蒋益民谈湘江治理:

5至10年后,湘江将是一条美丽的江河

负重前行的湘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多次向公众阐明关于湘江治理的远景梦想:“把湘江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突破口,打造成美丽、清洁、富庶的‘东方莱茵河’。”湖南在环保机制上作出了哪些创新?湘江治理的突破点在哪里?下阶段治理湘江最该做什么?带着这些湖南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

记者:湘江治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蒋益民:湘江是在“十一五”期间开始集中治理的。2007年提出湘江治理,之后我们实施了3年行动计划。现在已经完成,效果较好。水质改善了。除开一些小企业,比较大的企业超标排放重金属的问题解决了。

记者:现在环保部门的执法情况如何?

蒋益民:今年200多名人大代表呼吁修改《环保法》。为什么要修改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执法力度很弱。环保部门要关停一家污染性企业,如果这个企业不愿关停,法律上我们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不能直接强制执行。遇到突发的污染事故,很难立即解决问题,这影响了环保部门执法的时效性。二是对污染性企业的经济处罚较低。有些企业宁愿交罚款,不愿改设施,因为整改成本比罚款高。

记者:在湘江治理上,您现在最担忧的是?

蒋益民:新污染的控制。省委省政府要下决定,从源头上控制湘江新的污染的治理。

记者:您的建议是?

蒋益民: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最大的考虑是支持上规模、上档次、选址合理的企业,把它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关闭小的、经济效益不好、能耗高的企业,或组合小企业将其变大。还有可以参照我们2006年对洞庭湖整治的经验,那次整治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当时洞庭湖周边的236家(造纸)企业我们关停了234家,但产量反而比之前翻了三倍,污染物的排放只有原来的10%。

记者:你觉得下阶段湖南最该做什么?

蒋益民:过去湘江水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另一个是生活污水,“湘江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把这两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一次湘江治理主要是解决重点难点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记者:国家投入595亿元治理湘江,重点投入到哪些方面?

蒋益民:595亿元重点放在三大块上。一是不太适合环境发展的企业进行搬迁;二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工业企业治污、土壤修复等;三是工业企业整合升级,改造换代污染治理设施。

记者:湖南在环保机制上作出了哪些创新?

蒋益民:“两型社会”提出之后,我们在环保机制作出了一些创新。比如税收激励机制,这包括环境浓度税和污染产品税。还有比如加强环保立法,环保监管强调第三方监管等。我觉得解决湘江的问题,仅靠《湘江条例》还是不够的,最关键还是要提高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和企业主对环保的重视。有些县的领导对环保不重视,没有考虑污染问题,只考虑GDP。

记者:对于湘江治理国家还有何其他支持?

蒋益民: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专项有个水专项。水专项中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把湘江作为唯一试点,光科研经费就超过1亿元。所以,湖南的重金属治理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

记者:进入国家级治理,我们的突破点在哪里?

蒋益民:我们突破的重点想放在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同时,也发展湖南的有色产业,通过湘江重金属的治理迫使企业做大做强。

记者:你如何看待“东方莱茵河”之梦?

蒋益民:我个人认为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整个湘江将会是一条非常漂亮的河流。湘江的水量和两岸的景观都是国内少有的。如果能够让水变清,让周边的环境好起来,毛主席诗词中所写到的“漫江碧透”的情景将会再现。

记者: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我们对湘江的投入会有多少?

蒋益民:我估计“十二五”期间,湖南对湘江的环保和生态的投入会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