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28 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王茜

英文《中国日报》3月24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王广河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东北将成为国家级人工增雨工程建设项目的第一个示范区,在该示范区将建设先进的探测作业飞机、科学设计的效果检验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技术支撑保障系统。

 

王广河说,第一个示范区之所以选择东北地区,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常年干旱而且森林大火频发。

“拟建设的东北示范区预计投资十多个亿。” 王广河告诉记者。

人工影响天气和空中云水资源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王广河说今后国家从科研,财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度提高。

除了东北人工增雨示范区,华北、西北、南方、西南、华中地区也将相继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区,王广河表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也在“两会”期间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气象现代化的投入将会达到80-90亿元,比“十一五”增加到40-50%。

郑国光在2011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加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把我国极其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农业生态气候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气候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王广河认为,随着社会生活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用途在不断扩大,森林大火、大型水库蓄水、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极端天气事件等,但是其主要用途还是缓解干旱。

总体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700立方米,将为联合国评价的用水紧张国家。

而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降水量分布南多北少,各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导致大部分河川夏季丰水,冬季枯水,这些现实决定了干旱灾害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与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的大范围、长时间的特大干旱,这也说明气候变化显著加剧了我国干旱的严峻性,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9年我国东北三省粮食产量8,925 万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16.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员卢布告诉《中国日报》记者目前缺水是东北地区粮食增产的最大障碍。预计未来五年,随着气温趋增,春旱可能更加频繁。

另外,东北地区东部和西北区域多丘陵山岗,灌溉条件有限。

卢布说:“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人工降雨可能对东北地区粮食增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广河也认为在东北地区建立的人影效果试验区,将为我国东北地区更科学地评估人影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

王广河表示,除此之外,东北地区还打算购买3架先进探测作业飞机,以提高人影技术探测水平。

另外,王广河表示我国还将建立人影决策指挥系统,来汇总各地天气情况,云水条件等,进行综合判断,指挥人影飞机更高效地作业。

王广河说,我国人影作业规模在世界上第一,不过科技水平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