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工作。文件提出,未来五年,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将增加4000万亩。2011-2015年农村水利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年复合增速20%,比过去10年平均加速10个百分点。

 

加快水利改革,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如何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如何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政策和要求落到实处?把哪些领域作为改革重点?农业界委员纷纷为之献计献策。

前期规划很重要

“水利建设10年内要投资4万亿元,投资量大,任务重。这么大的工程,首要就是做好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委员指出,规划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深入研究、全面论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要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不能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切忌一哄而上。

“同时,要考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的问题。”翟浩辉还提到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他建议,延长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期限,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征收规模,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并进一步完善加强水利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同时,鉴于东西部水利建设投资需要与土地出让收益的资金供给不相匹配,他建议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土地出让收益中用于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征收和分配使用的问题。

重建设更要重管理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黄建中委员表示,“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非常及时,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但这笔投资怎么用我们应该考虑清楚,不能再走之前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老路。有项目的时候争着上项目,需要养护和维护工程的时候却没有了费用,这种‘有开刀的钱,没有看病的钱’的现象是不科学、也是不正常的。”

在黄建中看来,国家在大兴水利的同时要安排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维护,各级政府应该担起管理维护的责任。“工程建设起来了,如果没有维护,就会存在隐患,设施的效率就会降低,这不仅不能实现良性运行,而且水利设施被破坏后重修的费用也是不能承受的。”

黄建中介绍,目前县以上的地方政府有兼职的水管员,而县以下的乡镇则没有。水利设施维护的基层组织体系相当薄弱。“国家应该在小流域、小灌区配备相关人员,做好组织健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基层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同时,黄建中也提出了水利执法队伍的建设问题。“从形式上看,我国有水利执法人员,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名存实亡。衷心希望国家能在加强水利设施投入的同时重视水利执法队伍的建设。”黄建中说。

农业节水不能忽视

天津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副主任王玉佩委员建议,要加大节水技术研究力度,加大机械化节水设置的投入和使用。大田作物一亩需要多少水?应能做到合理配置水量,使农村水利建设逐步向精准农业、标准化农业的目标迈进。同时要推广滴灌技术,使大水和小水结合,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另外,对水污染的治理净化、再生利用也应该纳入到节水的范畴里面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建议中央财政能够扩大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规模,每年从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农业节水资金,重点用于黄淮海、华北和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业高效节水,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王玉佩表示。

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全国水利系统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是:水库有了,但是从水库通往农田的水渠并没有建好,也就是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认为,小水利是惠及农民、农业的最直接的水利设施,是整个水利系统的细胞。他建议加大小水利投资在整个水利投资中的比例,并设立小水利投资专项,将“中央一号文件”中支持“五小水利”工程的措施进行具体的量化,确保小水利建设资金不被其他水利项目挤占。同时,优先考虑投资少、见效快、惠及面广、实际效益高、维护费用低的山塘、小水利清淤与维修工程,全面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

“另外,不但要在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库等水系多建水闸蓄水保水,更重要的是在农田河网上普遍蓄水保水。”王海波建议,在主要沟河建立水闸,在支沟、农田河网建立水闸式的拦水坝,特别是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沟河更要建闸、建坝保水,达到涝有河网排、旱有水系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