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释”对国内建筑的作用:
国人普遍有这种本事,即把自我的可控分裂变成“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存在的价值变成“我能”,把现象对实质的推动变成“装饰” …
简而言之,把一切“本体”都变成“方法”,或者是“你创造,我拿来;你设计,我解释”。

对此的简易批判:
关于政治经济学放大——如果没有精神,只会有自然界变化而不是改造,而所有经过改造后产生的事物都可还原为精神。所以,全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精神,而剩余价值只有人类拥有。所谓唯物,只是找到规律而已。根据海德格尔的总结推出:剩余价值总量=强力意志除生存之外的其他剩余部分=改造总量+破坏总量。

关于他们的“路”:

“所谓思想,我理解为所有那些东西,它们是对我们(即我们一道意识到的我们自身)来说在我们心中发生的东西,只要我们在我们心中对之有一种共同意识。而且因此,不光是认识、意愿、想象,也包括感觉,我们在此都可以称之为‘思想’。”
“…‘我表象故我在’这个认识是第一性的和最确定的,它出现在每一个有序地(以本质上合适的方式)进行形而上学思考的人那里。”
——笛卡尔(法,1596~1650),《哲学原理》

“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达到我的真理,我并非只用一个梯子爬到两眼能够远望的高度。
我就是不愿向人问路——这不合我的好尚!我宁可询问路的本身,并且试着去走。
整个我的漫游便是一种尝试与质询——真的,我们还得会回答这种问题!而这就是我的好尚。
‘这就是我现在要走的路——你们的路在哪里呢?’我会如是回答那些向我问‘路’的人,因为‘那条路’并不存在!”
——尼采(德,1844~190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1881~1936)《故乡》

“超结构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是玄之又玄于哲学上的可推导的证据。
topic秩序连续性的超结构检测原理:
用超结构的方法,不断平滑简化秩序的连续,突变点,为不同程度微分的断点。
每一个阶段的结构化,如果没有突变点可以叫做一次连续。
人类的感知能力无比发达,一般人都能直观感受到3次以上的连续。”
——topic(未知),《笔记2009》,2009.9.10
真正的城市建筑方法论:
topic老师说过:三次元与可持续的关系。
密斯说:“少就是多”;柯布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冯仑也许要说:“城市是复杂的机器——多就是更多”。

1302071774.jpg

真正的方法论:
颜色来源于光,也就是存在。
《九级浪》(1850年,I.K.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221cm×322cm,布,油彩)

130209588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