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剪力墙结构
(一)剪力墙的概念和结构效能
1.建筑物中的竖向承重构件主要由墙体承担时,这种墙体既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荷载,同时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地震作用。剪力墙即由此而得名(抗震规范定名为抗震墙)。
2.剪力墙是建筑物的分隔墙和围护墙,因此墙体的布置必须同时满足建筑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的要求。
3,剪力墙结构体系,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整体性和空间作用,比框架结构有更好的抗侧力能力,因此,可建造较高的建筑物。
4.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故不可能开间太大。对需要大空间时就不太适用。灵活性就差。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
5.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平板,可以不设梁,所以空间利用比较好,可节约层高。
(二)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与剪力墙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适用于需要有局部大空间的建筑,这时在局部大空间部分采用框架结构,同时又可用剪力墙来提高建筑物的抗侧能力,从而满足高层建筑的要求。
2.普通剪力墙结构。全部由剪力墙组成的结构体系。
3.框支剪力墙结构。当剪力墙结构的底部需要有大空间,剪力墙无法全部落地时,就需要采用底部框支剪力墙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三)普通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
 (1)剪力墙结构中全部竖向荷载和水平力都由钢筋混凝土墙承受,所以剪力墙应沿平面主要轴线方向布置。
1)矩形、L形、T形平面时,剪力墙沿两个正交的主轴方向布置;
 2)三角形及Y形平面可沿三个方向布置;
 3)正多边形、圆形和弧形平面,则可沿径向及环向布置。
(2)单片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大:
1)长度很大的剪力墙,刚度很大将使结构的周期过短,地震力太大不经济;
2)剪力墙以处于受弯工作状态时,才能有足够的延性,故剪力墙应当是高细的,如果剪力墙太长时,将形成低宽剪力墙,就会由受剪破坏,剪力墙呈脆性,不利于抗震。故同一轴线上的连续剪力墙过长时,应用楼板或小连梁分成若干个墙段,每个墙段的高宽比应不小于2。每个墙段可以是单片墙,小开口墙或联肢墙。每个墙肢的宽度不宜大于8.0m,以保证墙肢是由受弯承载力控制,和充分发挥竖向分布筋的作用。内力计算时,墙段之间的楼板或弱连梁不考虑其作用,每个墙段作为一片独立剪力墙计算。
(3)剪力墙的数量要在方案阶段合理的确定,以对称,均匀,数量适当为好。
1)剪力墙的开间以6.0~7.0m的大开间,比3.0-3.9m的小开间,较经济合理,降低了材料用量,而且增大建筑使用面积。
 2)剪力墙结构的基本周期控制在

C——建筑物的总重力荷载。
若周期过短,地震力过大时,宜减少墙的数量。
(4)调整剪力墙结构刚度的方法有:
1)适当减小剪力墙的厚度;
2)降低连梁的高度;
3)增大门窗洞口宽度;
4)对较长的墙肢设置施工洞,分为两个墙肢。超过8.0m长时都应用施工洞划分为小墙肢。
 2.竖向布置
(1)剪力墙应在整个建筑的竖向延续,上到顶,下到底,中间楼层也不要中断。剪力墙不连续会造成刚度突变,对抗震非常不利。
(2)顶层取消部分剪力墙时,其余剪力墙应在构造上予以加强。
(3)底层取消部分剪力墙时,应设置转换层。
(4)为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的厚度应按阶段变化,每次厚度减小宜为50-l00mm, 不宜过大,使墙体刚度均匀连续改变。厚度改变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改变宜错开楼层。
(5)厚度变化时宜两侧同时内收。外墙及电梯间墙可只单面内收 (6)剪力墙上的洞口宜上下对齐,并列布置,这种墙传力直接,受力明确,内力分布清楚;抗震性能好。错洞口上下不对齐,受力复杂,洞边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配筋大,地震时容易破坏。
(7)相邻洞口之间及洞口与墙边缘之间要避免小墙肢。当墙肢的宽度与厚度之比小于3的小墙肢,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早开裂,早破坏,故墙肢宽度不宜小于3bw(bw为墙厚),且不应小于500mm。
(8)刀把形剪力墙会使剪力墙受力复杂,应力局部集中,而且竖向地震作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宜十分慎重。如图10-22所示。

 (四)剪力墙的构造要求
1,剪力墙的数量及厚度
 对目前设计的16—28层住宅来看,底层部分剪力墙截面总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大约为:

 Aw—剪力墙截面总面积;
Af—楼面面积。
2.剪力墙厚度
底层厚度可按每层l0mm大约初估;最小厚度按160mm(见表10-14)。
 (五)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1.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当有的高层建筑为了满足多功能、综合用途的需要,在竖向,顶部楼层作为住宅、旅馆;中部楼层作为办公用房;下部楼层作为商店、餐馆、文化娱乐设施。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大小不同的开间,从而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上部楼层采用剪力墙结构以满足住宅和旅馆的要求;
中部办公楼用房侧需要中、小室内空间同时存在,则宜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来满足其要求;
底部作为商店等用房则需要有尽量大的空间,则宜加大柱网,尽量减少墙体。
上述要求与结构的合理布置正好相反,以高层建筑的受力规律,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楼层的受力相对要小得多,正常的结构布置应当是下部刚度要大,墙体应多,柱网应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二者正好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就出现了底层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2.这种结构由于底部与上部结构的刚度产生突变,故在所发生的地震中,其破坏都较严重,抗震性能较差,故在设计中要特别加以注意,设计中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
(1)保证大空间有充分的刚度,防止竖向的刚度过于悬殊;
(2)加强转换层的刚度与承载力,保证转换层可以将上层剪力可靠地传递到落地墙上去。
3.落地剪力墙的布置和数量
(1)底部大空间层应有落地剪力墙(或)落地简体,落地纵横剪力墙最好成组布置, 结合为落地筒。
(2)平面为长矩形,横向剪力墙的片数较多时,落地的横向剪力墙的数目与横向剪力墙数目之比,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少于30%;抗震设计时不宜少于50%,对于一般平面,令上下层刚度比为γ:

 式中 Gi,Gi+1一一第i层,i+1层混凝土剪变模量(G=0.425E)
A,Ai+1一一第i层,i+1层的折算抗剪截面面积。

 AW——在所计算方向上剪力墙的全部有效截面面积;
AC——全部柱的截面积;
hi,hi+1一一第i层,i+1层的层高。
在非震区γ应尽量接近于1,不应大于3;
在抗震设计时,γ应尽量接近于1,不应大于2。
为满足上述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与建筑协调,争取尽可能多的剪力墙落地必要时也可在别的部位设置补偿剪力墙;
2)加大落地剪力墙的厚度、尽量增大落地墙的截面面积;
3)提高大空间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3.落地剪力墙,尽量不要开洞,或开小洞,以免刚度削弱太大。洞口宜布置在剪力墙的中部。
4.转换层的设置
由剪力墙结构转换成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大空间层时,其交接层即为转换层。
(1)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1)框架结构。不落地剪力墙用柱和梁形成框支梁来支承上面的剪力墙。
 2)板柱结构。用厚板及柱来支承上部剪力墙。
 3)空腹桁架结构。用空腹桁架及柱来支承上部剪力墙。
 4)箱形刚性结构。
 (2)框支梁、框支柱的基本要求
 1)框支梁的宽度不小于上部剪力墙厚度的二倍。
 2)框支梁上部相邻层的墙体非常重要,应力分布复杂,所以这层墙不宜设边门洞,不得在中柱上方开设门洞。
 3)框支柱要严格要求,轴压比要比普通柱小些:
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轴压μC0.6,0.7,0.8,0.8
框支柱与框支梁要加强连接。
柱宽宜与梁同宽或比梁宽每边大50mm,且不小于450;断面高度hc,不小于柱宽,不小于梁跨的1/12,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大于或等于4。
(3)转换层楼板的要求
1)板厚不得小于180。
2)楼板应双层双向配筋,并加强与剪力墙的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