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刚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1.单层房屋承重纵墙
(1)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和荷载
对有门窗洞口的外纵墙,可取一个开间的墙体作为计算单元。对无门窗洞口的纵墙,可取1.0m墙体作为计算单元。
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可将墙上端视作为不动铰支座支承于屋盖,下端嵌固于基础顶面的竖向构件,计算简图见图11—12。

 作用于排架上的竖向荷载(包括屋盖自重、屋面活载和雪载),以集中力N1的形式作用于墙顶端。由于屋架或大梁对墙体中心线有偏心距e,屋面竖向荷载还产生弯矩M=N1·e。
 作用于屋面上的风载简化为集中力形式直接通过屋盖传至横墙,对纵墙不产生内力。
 作用于墙面上的风荷载为均布荷载,迎风面为压力,背风面为吸力。
 墙体自重作用于墙体中心线上,对等截面墙时,墙体自重不产生弯矩。
(2)内力计算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如图 11-13(a)所示。
 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如图11—13(b)所示。

 (3)截面承载力验算
取纵墙顶部和底部两个控制截面进行内力组合,考虑荷载组合系数,取最不利内力进行验算。  2.多层房屋承重纵墙
  多层房屋通常选取荷载较大、截面较弱的一个开间作为计算单元,如图11-14,受荷宽度为(l1+l2)/2。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房屋墙体在每层范围内,可近似地看作两端铰支的竖向构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视作竖向的多跨连续梁,如图11-15。

  刚性方案多层房屋因风荷载引起的内力很小,当刚性房屋外墙符合下列要求时,可不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1) 洞口水平截面面积不超过全截面面积的2/3;
  (2)层高和总高不超过表11—14的规定;
  (3)屋面自重不小于0.8kN/㎡。
  当必须考虑风荷载时,风荷载引起的弯矩M,可按下式计算:

  注:对于多层砌块房屋190m厚的外墙,当层高不大于2.8m,总高不大于19.6m,基本风压不大于0.7kN/㎡时,可不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五)弹性方案单层房屋的静力计算
 1.计算简图
 对于弹性方案单层房屋,在荷载作用下,墙柱内力可按有侧移的平面排架计算,不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计算简图按下列假定确定:
(1)屋架或屋面梁与墙柱的连接,可视为可传递垂直力和水平力的铰,墙、柱下端与基础顶面为固定端连接。
(2)将屋架或屋面大梁视作刚度为无限大的水平杆件,在荷载作用下,不产生拉伸或压缩变形。
根据上述假定,计算简图为铰接平面排架。
2.内力计算
(1)先在排架上端加一假想的不动铰支座,成为无侧移的平面排架,算出在荷载作用下该支座的反力及,画出排架柱的内力图。
(2)将柱顶支座反力及反方向作用在排架顶端,算出排架内力,画出相应的内力图。
(3)将上述两种计算结果叠加,假想的柱顶支座反力尺相互抵消,叠加后的内力图即为弹性方案有侧移平面排架的计算结果。
 (4)内力计算(图11—16)

 1)屋盖荷载
屋盖荷载N1作用点对砌体重心有偏心矩e1,所以柱顶作用有轴向力N1和弯矩M=N1·e1。由于荷载对称,柱顶无位移,假想柱顶支座反力R=0。
2)风荷载
屋盖结构传来的风荷载以集中力作用于柱顶,迎风面风载为W1,背风面为W2,
见(图11-17a)。
 将图11-17(b)与图11-17(c)两种情况所得的弯矩图11-17(d)与图11-7(e)叠 加,即可得排架弯矩图11—17(f)。
 (六)刚弹性方案房屋的静力计算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刚弹性方案房屋产生水平位移较弹性方案小。在静力计算中,屋盖作为墙柱的弹性支承,计算方法类似于弹性方案,不同的仅是考虑房屋的空间作用,将作用在排架顶端的支座反力R改为ηiR(图11—18)。ηi为空间性能影响系数,由表11—12确定。
 对多层刚弹性方案房屋,只需在各层横梁与柱连接点处加一水平支杆,求出各层水平支杆反力Ri后,再将ηiR反向施加在相应的水平支杆上,计算其内力,最后将结果叠加。

 (七)上柔下刚和上刚下柔房屋的静力计算
 1.上柔下刚房屋的静力计算
 上柔下刚的多层房屋指顶层横墙间距超过刚性方案的限值,而下面各层横墙间距均在刚性方案限值范围内的房屋。在确定计算简图时,顶层可按单层刚弹性或弹性方案进行静力计算,空间性能影响系数ηi根据屋盖类别按表11-12确定。下面各层仍按刚性方案进行内力分析,上下层交接处可只考虑竖向荷载向下传递,不考虑固端弯矩。
 2.上刚下柔房屋的静力计算
 上刚下柔房屋是指底层横墙间距超过刚性方案的限值,而上面各层横墙间距在刚性方案限值内的房屋。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可按下述方法进行计算。

 首先,在各层横梁与立柱连接处加一水平铰支杆,计算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点处无侧移)的内力和各支杆反力Ri[(图11—19(b)],然后将上面各层楼层叠合成刚度无限大的横梁,成为单层排架,如图1l—19(c)。
 其次,将各层水平支杆反力凡反向后对单层排架顶部取矩,则


 最后,将上述计算结果叠加,即得所求的内力。  三、无筋砌体构件承载力计算
  (一)受压构件
  (1)在工程中无筋砌体受压构件是最常遇到的,如混合结构房屋的窗间墙和砖柱,它们承受上部传来的竖向荷载和自身重量。《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本节以下均简称《砌体规范》)对不同高厚比β=H0/h和不同偏心率 e/h(e/hT或)的受压构件承载力采用下式计算:
 
  (3)受压构件的计算高度H0,应根据房屋类别和构件支承条件等按表11—16采用。表中的构件高度H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在房屋底层,为楼板顶面到构件下端支点的距离。下端支点的位置,可取在基础顶面;当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坪时,可取室外地面下500mm处;
  2)在房屋其他层次,为楼板或其他水平支点间的距离;
  3)对于无壁柱的山墙,可取层高加山墙尖高度的1/2;对于带壁柱的山墙可取壁柱处的山墙高度。
  (4)对有吊车的房屋,当荷载组合不考虑吊车作用时,变截面柱上段的计算高度可按表1l—16规定采用;变截面柱下段的计算高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注:①表中Hu为变截面柱的上段高度;H­l为变截面的下段高度;
②对于上端为自由端的构什,Ho=2H:
③独立砖柱,当无柱间支撑时,柱在垂直排架方向的H0应按表中数值乘以1.25后采用;
④s一房屋横墙间距;
⑤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应根据周边支承或拉接条件确定。
1)当Hu/H≤1/3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0;
2)当1/3u/H<1/2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0乘以修正系数μ0,

  Iu为变截面柱上段的惯性矩,Il为变截面柱下段的惯性矩;
3)当Hu/H≥1/2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o。但在确定β值时,应采用上柱截面。
注:本条规定也适用于无吊车房屋的变截面柱。
(5)轴向力的偏心距e按内力设计值计算,并不应超过0.6y。y为截面重心到轴向力所在偏心方向截面边缘的距离。 (二)局部受压
砌体的局部受压按受力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局部均匀受压和梁端局部受压两种。
1.砌体截面局部均匀受压
当荷载均匀地作用在砌体局部受压面积上时,就属于这种情况,其承载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Nl——局部受压面积—卜的轴向力设计值;
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由于局部受压砌体有套箍作用存在,其抗压强度的提高通过γ来考虑;
计算所得的γ值,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图11-20(a)的情况下,γ≤2.5;
2)在图11-20(b)的情况下,γ≤2.0;
3)在图11-20(c)的情况下,γ≤1.5;
4)在图11-20(d)的情况下,γ≤1.25;
5)对多孔砖砌体和按《砌体规范》第6.2.13条的要求灌孔的砌块砌体,在1)、2)、3)款的情况下,尚应符合γ≤1.5。未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γ≤1.0。
At——局部受压面积;
A0—影响砌体局部抗压强度的计算面积,按图11-20计算。即按下列规定采用:
 

式中 a、b——矩形局部受压面积Al的边长;
h、hl——墙厚或柱的较小边长,墙厚;
c——矩形局部受压面积的外边缘至构件边缘的较小距离,当大于h时,应取 h。
2.梁端局部受压
当梁支承在砌体上时,由于梁的弯曲,使梁端有脱开砌体的趋势,所以梁端受压属于非均匀局部受压,见图11-21。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按公式(10-26)计算:

式中 ao——梁端有效支承长度,当ao>o时,应取ao=a;
a——梁端实际支承长度(1tlln);
hc——梁的截面高度(mill);
f——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当梁端局部受压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以通过在梁端加钢筋混凝土垫块(预制刚性垫块,与梁端现浇成整体的垫块,或将梁端放在钢筋混凝土垫梁(如圈梁)上来解决,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见《砌体规范》有关条款。 (三)轴心受拉构件
轴心受拉构件的承载力,应按公式(1l—28)计算:

式中 V——剪力设计值;
fV——砌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表11—11采用;
b——截面宽度;
z——内力臂,z=I/S,当截面为矩形时,z=2h/3;
I、S、h——分别为截面的惯性矩、截面面积矩和截面高度。
(五)受剪构件
沿通缝或沿阶梯形截面破坏时受剪构件的承载力,应按公式(11-31)计算:

式中 H0——墙、柱的计算高度,可按本节三、(一)、(3)的规定采用;
h——墙厚或矩形柱与H0相对应的边长;
μ1——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μ2——有门窗洞口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应按表11-17采用。
注:①当与墙连接的相邻两横墙间的距离s≤μ1μ2[β]h时,墙的高度可不受式(11-32)的限制
②变截面柱的高厚比可按上、下截面分别验算、其计算高度可按本节三、(—)、(4)的规定采用。验算上柱的高厚比时,墙、柱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11—17的数值乘以1.3后采用。

注:①毛石墙、柱允许高厚比应按表中数值降低20%;
②组合砖砌体构件的允许高厚比,可按表中数值提高20%,但[β]值不得大干28;
③验算施工阶段砂浆尚未硬化的新砌砌体高厚比时,允许高厚比[β]值对墙取14,对柱取11。
(2)带壁柱墙和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验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按公式(1l-32)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A应改用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AT,在确定截面回转半径时,墙截面的翼缘宽度,可按《砌体规范》第4.2.8条的规定采用;当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
2)当构造柱截面宽度不小于墙厚时,可按公式(11—32)验算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此时公式中h取墙厚;当确定墙的计算高度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提高系数μC;

 式中 γ——系数。对细料石、半细料石砌体,γ=0;对混凝土砌块、细料石、毛料石及毛石砌体,γ=1.0;其他砌体,γ=1.5;
bc——构造柱沿墙长方向的宽度;
l——构造柱的间距。
当bc/J>0.25时取bc/J=0.25,当bc/J<0.05,时取bc/J=0。
注:考虑构造柱有利作用的高厚比验算不适用于施工阶段。
3)按公式(11—32)验算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高厚比,此时s应取相邻壁柱间或相邻构造柱间的距离。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或带构造柱墙,当b/s≥1/30时,圈梁可视作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不动铰支点(b为圈梁宽度)。如不允许增加圈梁宽度,可按墙体平面外等刚度原则增加圈梁高度,以满足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不动铰支点的要求。
(3)厚度h≤240mm的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小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h=240mm μl=1.2;
2)h=90mm μl=1.5;
3)240mm>h>90mm μl可按插人法取值。
注:①上端为自由端墙的允许高厚比,除按上述规定提高外,尚可提高30%;
②对厚度小于90mm的墙,当双面用不低于M1O的水泥砂浆抹面,包括抹画层的墙厚不小于90mm时,可按墙厚等于90mm验算高厚比。
(4)对有门窗洞口的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μ2: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bs——在宽度s范围内的门窗洞口总宽度;
s——相邻窗间墙或壁柱之间的距离。
当按公式(11-34)箅得μ2的值小于0.7时,应采用0.7。当洞口高度等于或小于墙高的1/5时,可取μ2等于1.0。 (二)—般构造要求
(1)五层及五层以上房屋的墙,以及受振动或层高大于6m的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砖采用MU1O;
2)砌块采用MU7.5;
3)石材采用MU30;
4)砂浆采用M5。
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墙、柱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1)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潮湿房间的墙,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表11-18的要求。

 注:①在冻胀地区,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宜采川多孔砖,如采用时,只孔洞应用水泥砂浆灌实、当采用混凝土砌块砌体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的混凝上灌实;
②对安全等级为—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子,表中材料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级;
 (3)承重的独立砖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40mmX 370mm。毛石墙的厚度不宜小于350mm,毛料石柱较小边长不宜小于400mm。
注:当有振动荷载时,墙、柱不宜采用毛石砌体。
(4)跨度大于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下列数值的梁,应在支承处砌体上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
1)对砖砌体为4.8m;
2)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4.2m;
3)对毛石砌体为3.9m。
(5)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
 1)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2)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6)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支承长度,在墙上不宜小于lOOmm;在钢筋混凝土圈梁上不宜小于80mm;当利用板端伸出钢筋拉结和混凝土灌缝时,其支承长度可为40mm,但板端缝宽不小于80mm,灌缝混凝土不宜低于C20。
(7)支承在墙、柱上的吊车梁、屋架及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的预制梁的端部,应采用锚固件和墙、柱上的垫块锚固:
1)对砖砌体为9m;
2)对砌块和料石砌体为7.2m。
(8)填充墙、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可靠连接。
(9)山墙处的壁柱宜砌至山墙顶部,屋面构件应与山墙可靠拉结。
(10)砌块砌体应分皮错缝搭砌,上下皮搭砌长度不得小于90mm。当搭砌长度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φ4的焊接钢筋网片(横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网片每端均应超过该垂直缝,其长度得小于300mm。
(11)砌块墙与后砌隔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400mm在水平灰缝内设置不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的焊接钢筋网片,(图11-22)。

 (12)混凝土砌块房屋,宜将纵横墙交接处、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小于300mm范围内的孔洞,采用不低于Cb20灌孔混凝土灌实,灌实高度应为墙身全高。
(13)混凝土砌块墙体的下列部位,如未设圈梁或混凝土垫块,应采用不低于Cb20灌孔混凝土将孔洞灌实:
1)搁栅、檩条和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小于200mm的砌体;
2)屋架、梁等构件的支承面下,高度不应小于600mm,长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体;
3)挑梁支承面下,距墙中心线每边不应小于300mm,高度不应小于600mm的砌体。
(14)在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
2)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
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
(15)夹心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O;
2)夹心墙的夹层厚度不宜大于100mm;
 3)夹心墙外叶墙的最大横向支承间距不宜大于9m。
(16)夹心墙叶墙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叶墙应用经防腐处理的拉结件或钢筋网片连接;
2)当采用环形拉结件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当为z形拉结件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拉结件应沿竖向梅花形布置,拉结件的水平和竖向最大间距分别不宜大于800㎜和600㎜;对有振动或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其水平和竖向最大间距分别不宜大于800㎜和400㎜;
3)当采用钢筋网片作拉结件时,网片横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4㎜,其间距不应大于400mm;网片的竖向间距不宜大于600㎜,对有振动或有抗震设防要求时,不宜大于400mm;
4)拉结件在口十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叶墙厚度的2/3,并不应小于60mm;
5)门窗洞口周边300㎜范围内应附加间距不大于600㎜的拉结件。
注: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夹心墙叶墙间宜采用不锈钢拉结件。 (三)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1)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11-19采用。

注:①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遵守本表规定;
②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③按本表设置的墙体伸缩缝,一般不能同时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
④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⑤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⑥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征缝隙的伸缩作用。
(2)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顶层墙体的裂缝,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
2)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隔缝,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
3)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瓦材屋盖
4)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等;对于长纵墙,可只在其两端的2-3个开间内设置,对于横墙可只在其两端各l/4范围内设置(l为横墙长度);
5)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宜适当设置水平钢筋; ’
6)顶层挑梁末端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纵向钢筋不宜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或2φ6钢筋,钢筋网片或钢筋应白挑梁末端伸人两边墙体不小于1m(图11-23);

 7)顶层墙体有门窗等洞口时,在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并应伸人过梁两端墙内不小于600㎜;
8)顶层及女儿墙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9)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0)房屋顶层端部墙体内适当增设构造柱。
(3)为防止或减轻房屋底层墙体裂缝,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
2)在底层的窗台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并伸人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
3)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板,窗台板嵌入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4)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宜沿竖向每隔400—500mm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或焊接钢筋网片,埋人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每边不小于600mm。 ;
(5)对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或其他非烧结砖,宜在各层门、窗过梁上方的水平灰缝内及窗台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设置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焊接钢筋网片或钢筋应伸人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
当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或其他非烧结砖实体墙长大于5m时,宜在每层墙高度中部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3φ6的通长水平钢筋,竖向间距宜为500mm。
(6)为防止或减轻混凝土砌块房屋顶层两端和底层第一、第二开间门窗洞处的裂缝可采取下列措施:
1)在门窗洞口两侧不少于一个孔洞中设置不小于1φ12钢筋,钢筋应在楼层圈梁或基础锚固,并采用不低于Cb20灌孔混凝土灌实;
2)在门窗洞口两边的墙体的水平灰缝中,设置长度不小于900mm、竖向间距为400mm的2φ4焊接钢筋网片;
3)在顶层和底层设置通长钢筋混凝土窗台梁,窗台梁的高度宜为砌块高的模数,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Cb20混凝土。
(7)当房屋刚度较大时,可在窗台下或窗台角处墙体内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体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也宜设置竖向控制缝,或采取其他可靠的防裂措施。竖向控制缝的构造或嵌缝材料应能满足墙体平面外传力和防护的要求。
(8)灰砂砖、粉煤灰砖砌体宜采用粘结性好的砂浆砌筑,混凝土砌块砌体应采用砌块专用砂浆砌筑。
(9)对防裂要求较高的墙体,可根据情况采取专门措施。
 五、圈梁、过梁、墙梁和挑梁
 (一)圈梁
 (1)为了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荷载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可在墙中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2)车间、仓库、食堂等空旷的单层房屋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圈梁:
 1)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2)砌块及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对有吊车或较大振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或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3)宿舍、办公楼等多层砌体民用房屋,且层数为3~4层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当层数超过4层时,应在所有纵横墙上隔层设置。
多层砌体工业房屋,应每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设置墙梁的多层砌体房屋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他楼层处应在所有纵横墙上每层设置。
 (4)建筑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砌体房屋,除按规定设置圈梁处,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有关规定。
(5)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 2倍,且不得小于lm;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h≥240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φ10,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
4)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
(6)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当层数超过5层时,除在檐口标高处设置一道圈梁外,可隔层设置圈梁,并与楼(屋)面板一起现浇。未设置圈梁的楼面板嵌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并沿墙长配置不少于2φ10的纵向钢筋。

 (二)过梁
(1)砖砌过梁的跨度,不应超过下列规定:
钢筋砖过梁为1.5m;
砖砌平拱为1.2m。
对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房屋,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2)过梁的荷载,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梁、板荷载
对砖和小型砌块砌体,当梁、板下的墙体高度hw­ n时(l­n为过梁的净跨)应计入梁、板传来的荷载。当梁、板下的墙体高度hw≥l­ n时,可不考虑梁、板荷载。
2)墙体荷载
a.对砖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n/3时,应按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当墙体高度hw≥l­ n/3时,应按高度为l­ n/3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
6.对混凝土砌块砌体,当过梁上的墙体高度hw­ n/2时,应按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当墙体高度九hw≥l­ n/2时,应按高度为l­ n/2墙体的均布自重采用。
(3)过梁的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1)砖砌平拱
砖砌平拱受弯和受剪承载力,可按式(11-29)、(11-30)并采用沿齿缝截面的弯曲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设计值进行计算;
2)钢筋砖过梁
a.受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M——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H0——过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as——受拉钢筋重心至截面下边缘的距离;
A——过梁的截面计算高度,取过梁底面以上的墙体高度,但不大于ln/3;当考虑梁、板传来的荷载时,则按梁、板下的高度采用。
b.受剪承载力可按式(11-30)计算;
c.钢筋混凝土过梁,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验算过梁下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时,可不考虑上层荷载的影响。
(4)砖砌过梁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砖砌过梁截面计算高度内的砂浆不宜低于M5;
 2)砖砌平拱用竖砖砌筑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240mm;
3)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处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mm,间距不宜大于120㎜,钢筋伸人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mm。
 (三)墙梁
(1)墙梁包括简支墙梁、连续墙梁和框支墙梁。可划分为承重墙梁和自承重墙梁。
(2)采用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砌体和配筋砌体的墙梁设计应符合表11—20的规定。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每跨允许设置一个洞口;洞口边至支座中心的距离ai;,距边支座不应小于0.15loi,距中支座不应小于0.07 loi 。对多层房屋的墙梁,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同位置,并宜上、下对齐。

 注:①采用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的墙梁可参照使用;
②墙体总高度指托梁顶面到檐口的高度,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1/2高度处;
③对自承重墙梁,洞口至边支座中心的距离不宜小于loi/10,门窗洞上口至墙顶的距离不应小于0.5m;
④hw——墙体计算高度,按图11—24及其说明取用;
hb——托梁截面高度;
loi——墙梁计算跨度,按图11-24及其说明取用;
bh——洞口宽度;
hh——洞口高度,对窗洞取洞顶至托梁顶面距离。
(3)墙梁的计算简图应按图11-24采用。各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1)墙梁计算跨度l0(l0i),对简支墙梁和连续墙梁取1.1ln(1.1lni)或lc(lci)两者的较小值;ln(lni)为净跨,lc(lci)为支座中心线距离。对框支墙梁,取框架柱中心线间的距离lc(lci);
2)墙体计算高度hw取托梁顶面上一层墙体高度,当hw>l0时,取hw=l0(对连续墙梁和多跨框支墙梁,l0­取各跨的平均值);
3)墙梁跨中截面计算高度H0,取 ;
4)翼墙计算宽度bf,取窗间墙宽度或横墙间距的2/3,且每边不大于3.5h(h为墙体厚度)和l0/6;
5)框架柱计算高度Hc。,取 ; 为框架柱的净高,取基础顶面至托梁底面的距离。
(4)墙梁的计算荷载,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使用阶段墙梁上的荷载
a.承重墙梁
a)托梁顶面的荷载设计值Q1、F1,取托梁白重及本层楼盖的恒荷载和活荷载;
b)墙梁顶面的荷载设计值Q2,取托梁以上各层墙体自重,以及墙梁顶面以上各层楼(屋)盖的恒荷载和活荷载;集中荷载可沿作用的跨度近似化为均布荷载。
b.自承重墙梁
墙梁顶面的荷载设计值Q2,取托梁自重及托梁以上墙体自重。
2)施工阶段托梁上的荷载
a.托梁自重及本层楼盖的恒荷载;
b.本层楼盖的施工荷载;
c.墙体自重,可取高度为l0max/3的墙体自重,开洞时尚应按洞顶以下实际分布的墙体自重复核;l0max为各计算跨度的最大值。
(5)墙梁应分别进行托梁使用阶段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墙体受剪承载力和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以及施工阶段托梁承载力验算。自承重墙梁可不验算墙体受剪承载力和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
(6)墙梁的托梁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托梁跨中截面应按钢筋混凝土偏心受拉构件计算;
2)托梁支座截面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
(7)墙梁的托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计算。
(8)墙梁除应符合《砌体规范》和《混凝土规范》的有关构造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材料
a.托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b.纵向钢筋宜采用HRB335、HRB400或RRB400级钢筋;
c.承重墙梁的块体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l0,计算高度范围内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2)墙体
a.框支墙梁的上部砌体房屋,以及设有承重的简支墙梁或连续墙梁的房屋,应满足刚性方案房屋的要求;
b.墙梁的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厚度,对砖砌体不应小于240mm,对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
c.墙梁洞口上方应设置混凝土过梁,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洞口范围内不应施加集中荷载;
d.承重墙梁的支座处应设置落地翼墙,翼墙厚度,对砖砌体不应小于240mm,对混凝土砌块砌体不应小于190mm,翼墙宽度不应小于墙梁墙体厚度的3倍,并与墙梁墙体同时砌筑。当不能设置翼墙时,应设置落地且上、下贯通的构造柱;
e.当墙梁墙体在靠近支座1/3跨度范围内开洞时,支座处应设置落地且上、下贯通的构造柱,并应与每层圈梁连接;
f.墙梁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每天可砌高度不应超过1.5m,否则,应加设临时支撑。 3)托梁
 a.有墙梁的房屋的托梁两边各一个开间及相邻开间处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楼板厚度大于150mm时,宜采用双层双向钢筋网,楼板上应少开洞,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应设洞边梁;
A.托梁每跨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设置,不得在跨中段弯起或截断。钢筋接长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c.墙梁的托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6%;
d.托梁距边支座边l0/4范围内,上部纵向钢筋面积不应小于跨中下部纵向钢筋面积的1/3。连续墙梁或多跨框支墙梁的托梁中支座上部附加纵向钢筋从支座边算起每边延伸不少于l0/4;
e.承重墙梁的托梁在砌体墙、柱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350mm。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f.当托梁高度hb≥500mm时,应沿梁高设置通长水平腰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不应大于200㎜;
J.墙梁偏开洞口的宽度及两侧各一个梁高hb范围内直至靠近洞口的支座边的托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间距不应大于l00mm(图11-25)。
 


  (3) 挑梁下砌体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可按下式验算(图11—27):

 式中 Vo——挑梁的荷载设计值在挑梁墙外边缘处截面产生的剪力。
(6)挑梁设计除应符合《混凝土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纵向受力钢筋至少应有1/2的钢筋面积伸人梁尾端,且不少于2φ2。其余钢筋伸人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2ll/3;
2)挑梁埋人砌体长度lI与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与l之比宜大于2。
(7)雨篷等悬挑构件可按《砌体规范》第7.4.1条—7.4.3条进行抗倾覆验算,其抗倾覆荷载Gr可按图11—28采用,图中Gr距墙外边缘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