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伸缩缝、
1.设置伸缩缝的目的
伸缩缝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引起结构过大的附加内应力,从而避免当受拉的内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引起结构产生裂缝。
温度变化包括大气温度发生变化和太阳辐射使结构各部位的温度变化不同,从而导致温差内应力。对超静定结构来说,即使结构各部位间的温差很小,但温度变化引起构件伸缩也会引起内应力。温度变化越大,结构或构件越长,产生的变形和引起的内应力也越大。一般来说,温度应力主要集中在结构的顶部和底部,顶部主要由屋盖和建筑物内部的温差引起,底部则因地基和建筑物温度的不同引起。
混凝土收缩是指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体积减小而引起收缩,从而使超静定结构构件的变形被约束而引起收缩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2.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设计中为了控制结构物的裂缝,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用温度伸缩缝将过长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的长度不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要求。《混凝土规范》给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注:①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②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③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④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⑤对下列情况,表11-32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
a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
b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
c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
d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
e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⑥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表11-32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a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b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
c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确定伸缩缝最大间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要区别结构构件工作环境是在室内(或土中)还是在露天。对于直接暴露在大气中的结构,由于气温变化明显,会产生较大的伸缩,因而比起围护在室内或埋在地下的结构来说,温度应力要大得多。因此,对前者伸缩缝最大间距的限制比后者要严,也就是说,前者比后者的限值要小。
(2)要区别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的类别。结构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每个构件受到周围构件的约束,同时也约束周围的构件。排架结构比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比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小,因而引起的内应力较小。因此,伸缩缝最大间距的限值也呈递减的趋势。另外,对于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体形大的结构,由于混凝土体积也大,故由温度和收缩引起的变形和内应力积聚也大得多,往往容易引起裂缝,因而将其伸缩缝最大间距的限值也更严。
(3)要区别是装配式结构或整体现浇式结构。由于混凝土收缩早期较大,后期逐渐减小。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的收缩变形大部分在吊装前即已完成,装配成整体后因收缩引起的内应力就比现浇结构要小。因此,对同同—种结构体系和构件类别来说,由于施工方法的不同,对整体现浇式结构最大伸缩缝间距的限值要比装配式结构严。
(4)规范表中数值不是绝对的,使用时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调整。例如对于屋面无保温隔热措施的结构、外墙装配内墙现浇或采用滑模施工的剪力墙结构、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及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下的结构,均应根据实验经验适当减小伸缩缝的间距。
(5)从表中看出,在确定伸缩缝最大间距时,未考虑地域和气候条件。我国各地区气候相差虽然悬殊,但在一般情况下,温差的变化对结构应力的影响差别并不很大。因此,未把地域和气候条件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
3.伸缩缝的作法
(1)当建筑物需设沉降缝、防震缝时,沉降缝,防震缝可以和伸缩缝合外,但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2)根据《混昆凝土规范》第9.1.4条规定,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这是由于考虑到位于地下的结构处在温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中的原故。
4.控制结构裂缝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
为了控制结构裂缝,增大伸缩缝的间距,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在建筑物的屋盖加强保温措施,如采用加大屋面隔热保温层的厚度、设置架空通风双层屋画等。
(2)将结构顶层局部改变为刚度较小的形式,或将顶层结构分成长度较小的几个部分(如在顶层部位,将下层剪力墙分成两道较薄的墙)。
(3)在温度影响较大的部位(如顶层、底层、山墙、内纵墙端开间)适当提高构件的配筋率,在满足构件承载力的要求下,采用直径细而间距密的钢筋,避免采用直径粗而间距稀的配筋形式。适当增加分布钢筋的用量。
(4)对现浇结构可采用分段施工。在施工中设置后浇带(在基础、楼板、墙等构件中),使在施工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待主体结构完工后再用比主体结构高一级的掺引添加剂的混凝土补浇后浇带。
 (1)改善混凝土的质量,施工中加强养护,可减少干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