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筒中筒结构中,外筒柱子截面设计成矩形截面,长边平行外墙放置最好。
  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框支层楼板应采用现浇,且厚度不应小于180。
  3.预制预应力圆孔板装配式楼板的刚性最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伸缩缝比剪力墙的大。
  4.筒中筒结构中,三角形平面形状受力性能最差。
  5.圈梁可以作为壁柱间墙的不动支点时,要求圈梁宽度与壁柱间距之比值为b/s≥1/30。
  6.砖混结构上柔下刚的多层房屋指的是顶层不符合刚性方案,下面各层按刚性方案考虑。
  7.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楼板是预制板缝上再浇一层叠合层,同时板缝也加筋以混凝土灌实。
  8.钢筋混凝土主梁支撑在砖柱或砖墙上时,其支座应视为铰支。
  9.钢筋混凝土楼盖中的主梁应按弹性理论计算。
  10.非地震区剪力墙结构可不设暗柱。
  11.在水平力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的计算简图,应假定板柱刚接。
  12.非地震区砌体房屋中,设置圈梁后能增加房屋整体刚度、能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不利影响、防止较大震动荷载不利影响。
  13.为防止钢筋混凝土屋盖温度变化引起顶层墙体的八字形裂缝有效措施是屋盖上设良好的隔热层或保温层。
  14.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最大高度是根据结构体系和设防烈度而定。
  15.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高宽比宜大于3,高度不宜低于60米。
  16.提高抗侧力刚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剪力墙。
  17.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屋盖形式 有保温 无保温
  瓦材木屋盖 100
  装配有檩 75 60
  装配无檩 60 50
  整体 50 40
  对石砌体、蒸压砖、砼砌体上表数乘以0.8;高于5M的砖砌体单层房上表数乘以1.3
  18.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顶层墙体的裂缝,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1 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 2 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隔缝,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mm; 3 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瓦材屋盖; 4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与墙体圈梁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粉或橡胶片等;对于长纵墙,可只在其两端的2~3个开间内设置,对于横墙可只在其两端各ι/4范围内设置(ι为横墙长度); 5 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宜适当设置水平钢筋; 6 顶层挑梁末端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纵向钢筋不宜少于2φ4,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或2φ6钢筋,钢筋网片或钢筋应自挑梁末端伸入两边墙体不小于1m。7 顶层墙体有门窗等洞口时,在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并应伸入过梁两端墙内不小于600mm; 8 顶层及女儿墙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9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
  19.为防止或减轻房屋底层墙体裂缝,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1 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 2 在底层的窗台下墙体灰缝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3 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板,窗台板嵌入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20.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宜沿竖向每隔400~500mm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或焊接钢筋网片,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每边不小于600mm。  21.对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或其他非烧结砖,宜在各层门、窗过梁上方的水平灰缝内及窗台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设置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焊接钢筋网片或钢筋应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22.混凝土砌块砌体应采用砌块专用砂浆砌筑。
  23.车间、仓库、食堂等空旷的单层房屋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圈梁: 1 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2 砌块及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设置数量。
  24.宿舍、办公楼等多层砌体民用房屋,且层数为3~4层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当层数超过4层时,应在所有纵横墙上隔层设置。 多层砌体工业房屋,应每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 设置墙梁的多层砌体房屋应在托梁、墙梁顶面和檐口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其他楼层处应在所有纵横墙上每层设置。
  25.圈梁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 2 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 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h≥240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φ10,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箍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 4 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
  26.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当层数超过5层时,除在檐口标高处设置一道圈梁外,可隔层设置圈梁,并与楼(层)面板一起现浇。未设置圈梁的楼面板嵌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并沿墙长配置不少于2φ10的纵向钢筋。
  27.有抗震要求的单层砖柱厂房,厂房两端应设置承重山墙、横向内隔墙宜做成抗震墙。
  28.有抗震要求的单层空旷房,大厅与前、后厅之间不宜设防震缝;大厅与两侧附属房间可不设防震缝;山墙应利用楼层或工作平台作为水平支撑。
  29.9度设防,当房屋有舞台时,舞台口上的山墙不宜承重。
  30.梯形屋架可满足天花板上有较大空间。
  31.门式钢架可以通过设置铰接点而形成三铰钢架;无铰门架比有铰门架的内力分布更均匀;门式钢架可以使用预应力技术。
  32.钢架柱和基础的铰接可以采用交叉钢筋的形式。
  33.网架周边各节点可以支承于柱上;网架周边各节点可以支承于由周边稀柱上所支撑的梁上。
  34.矩形平面网架可以采用三边支承而自由边则设置边桁架。
  35.网架周边各节点不允许支承于周边附近的四根或几根独立柱上。
  36.选择拱轴线形式应根据建筑要求和结构合理相结合。
  37.单层厂房应设柱间支撑的有:设有重级工作制吊车,或中、轻级工作制吊车起重量超过10吨时纵向柱的纵数每排小于7根;设有3吨及以上悬挂吊车的 。
  38.特殊高层建筑一般指的是高度大于200米的建筑。
  39.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基础埋置深度(从室外地坪或通长采光井底面到承台底部或基础底部的深度),当采用天然地基时不宜小于1H/15,当采用桩基时不宜小于1H/18。此处,H是室外地坪至屋顶檐口(不包括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的高度。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当采用天然地基时,地下室或整体基础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12。
  40.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当采用桩基时,地下室或整体基础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15。  41.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在地震区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10。
  42.高层建筑的柱截面每次收小不宜大于100-150。
  43.理论上最合理的拱轴线应是使拱在荷载作用下处于完全变轴压状态(无弯矩)。
  44.一般说来拱在均匀荷载作用下比较合理的拱轴线形式是二次抛物线。
  45.一次地震的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共十二等级。
  46.地震的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对各个不同地区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的影响的强弱程度。
  47.里氏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48.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里氏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
  49.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是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来确定。
  50.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使用(50年内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为众值烈度,比基本列度低一度半,第一水准);当遭受等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或经修理仍可使用(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为基本烈度,第二水准)。当遭受大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见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50年内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为罕遇地震的概率水准,第三水准。
  52.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总体布置多跨厂房采用等高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预应力混凝土屋架、预制柱为工字形柱。
  53.纵向受力钢筋带换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54.抗震结构的材料:烧结砖>MU10,砂浆强度>M5;砼砌块>MU7.5,砂浆强度>M7.5。
  55.框支梁、框支柱及一级框架梁柱节点砼>C30;构造柱、芯柱、圈梁等砼>C20。
  56.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
  57.一、二级框架结构,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58.钢结构时:钢材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20%;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59.抗震砌体结构房屋的纵、横墙交接处,施工时都应同时咬槎砌筑,房屋四角和楼梯处更应如此。
  60.半挖半填的地基土地段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61.分层土的剪切波速越大,说明土层越密实坚硬,震害效应越小;覆盖层越薄,震害效应越小。
  62.Ⅰ类场地,土层密实坚硬,震害效应小;Ⅳ类场地,震害效应大。
  63.当地基土中有液化层时,柱基的柱端应深入液化层以下稳定土层中一定长度,应按计算定,对砾石土、坚硬粘土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对其它非岩石土不宜小于1.5。
  64.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应进行液化判断。
  65.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其液化指数划定其液化等级。
  66.对设防烈度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液化判断和地基处理。
  67.当采用深基础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
  68.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
  69.液化等级为中等和严重的故河道河滨,在距常时水线约100M内不宜修建永久性建筑。
  70.限制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是为了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稳定性。
  71.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宜的最大高度
  类型 6 7 8 9
  框架 60 55 45 25
  框架-抗震墙 130 120 100 50
  抗震墙 140 120 100 60
  板柱-抗震墙<框架<部分框支-抗震墙<框架-抗震墙<抗震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
  72.抗震多层砌体房屋砖墙层高为4米,砌块为3.6米。
  73.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6 7 8 9
  现浇 4 4 3 2
  装配 3 3 2.5
  框支层、板柱抗震墙 2.5 2.5 2
  74.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75. 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
  6 7 8 9
  现浇屋楼盖 18 18 15 11
  装配屋楼盖 15 15 11 7
  木屋楼盖 11 11 7 4
  底层框架剪力墙 21 18 15
  内框架 25 21 18
  石棉水泥瓦轻钢屋盖更小
  76.抗震设防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柱子轴压比限值是为了使柱子的破坏形式和变形能力符合抗震要求。
  77.框架柱设计截面宽度和高度;非抗震不宜小于250,抗震时不宜小于300,圆柱和多边形直径不宜小于350,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600。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
  78.错层处框架柱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其箍筋应全段加密。
  79.在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结构中,任意增加柱子的纵向钢筋面积,可能反而使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
  80.任意增加剪力墙连梁的纵向钢筋面积,可能使连梁不能先形成塑性铰,反而使结构的抗震能力降低。

  81.剪力墙应双向或多向布置,宜拉通对直;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
  82.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宜过小。
  83.较长的剪力墙可开洞后设连梁,但连梁刚度不一定要求很大,可用楼板连接,也可做成高度较小的弱梁。
  84.框架结构防震缝最小宽度最大,框架-剪力墙结构次之,剪力墙最小。
  85.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如不可避免时则宜设沉降缝。
  86.防震缝应将其两侧房屋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87.对基本烈度为6-9度幅度内地区的建筑屋,应考虑抗震设防。
  88.高层建筑防震缝的最小宽度,与结构体系、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有关。
  89.非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采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时,其横向剪力墙的间距应同时满足≤5倍建筑的宽度、≤60米。
  90.对于7度抗震设防的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平面为长矩形的建筑中,落地剪力墙的数目与全部横向剪力墙数目之比不宜小于50%;底层落地剪力墙应加厚以补偿底层的刚度;上下层剪切刚度比宜接近1。
  91.筒中筒结构宜采用对称平面;当矩形平面时,长宽比不宜大于2。
  92.网架按外形分类有平面和曲面网架;平面网架只能是双层。
  93.曲面网架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双层;曲面网架可以做成单曲或双曲。
  94.大跨度拱结构拱脚水平推力;可用位于拱脚处的拉杆承受;可用两侧有足够刚度的框架结构承受。
  95.位于良好的地基的落地拱可以利用基础直接承受。
  96.不可用支承拱的独立支柱承受。
  97.地震发生时第一个地震波的发源点称震源。
  98.甲类建筑需特殊考虑设计烈度;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基本烈度提高一度考虑;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基本烈度考虑;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基本烈度降一级考虑,但六度不降。
  99.作地震变形验算时,框架结构的层间弹性位角限值最大。
  100.规范规定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是因为使楼屋盖具有传递水平地震作用力的足够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