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报告25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4-11-18 15:34:41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42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设计为左右分幅桥梁,左幅中心桩号为ZK2+845,右幅中心桩号为YK2+844;左右幅均采用1*20米布跨,宽度分别为22.75米和19.75米,上部结构采用后张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采用桩柱式 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桥梁全长24m。
①地形地貌
桥址区位于宁波平原西南,为低山丘陵与平原区的过度地带,沿线地形变化起伏大,地形坡度一般为25~35度,局部大于50度。
②地层岩性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工程地质调绘,桥址区地层结构简单,主要为第上侏罗统九里坪组(J3j)和上侏罗统西山头组(J3x),局部为凝灰质粉砂岩(J3c)。
③地质构造与地震
桥址区大地构造隶属于华南褶皱系东南褶皱带,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其中以北东向和西北向断裂构成本区域的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内的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性。
④水文地质
桥址区地表水较发育,中部为1条沟谷,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及地表水,勘察期间沟谷水面宽度1.0~3.0m,水深0.10~0.50m,流量为1~10m3/s,水流量及水位季节性变化大。
(二)、华顶山隧道
华顶山隧道为分离式隧道,进口段约240米隧道净距18~26米,出口段约250米隧道净距14~26米,此两段按小净距隧道设计。左洞长1100米(ZK1+562~ZK2+662),隧道进出口分别位于R=1350和R=2500米的曲线上;右洞长1110米(YK1+551~YK2+661),隧道进口及洞身位于直线上,出口位于R=2500米的曲线上。隧道出口设一定长度的明洞。洞外连接线与隧道纵面线形协调一致,华顶山隧道共设置2处人行横洞合计长度65.9米、1处车行兼人行横洞长49.6米;左右线各设1处紧急停车带,每处长40米。
①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左线:
华顶山隧道隧址区地形较复杂,地面最大标高约232米。隧道进洞口地形较平缓,坡度约10-15°,植被主要以毛竹为主,未见基岩裸露;隧道出洞口位于水库下方泄洪沟位置,离水库堤坝约5米。根据现场调查,隧道出洞口段岩石节理发育,主要节理产状有:292°∠85°、198°∠6°、75°∠74°,节理间距20-50米,节理裂隙以密闭型为主。
该隧道进洞口前段发育一冲沟,宽约12米,深约8-10米,沟内平常水量较小,甚至干涸,雨季水量较大;隧道出口位于叶夹岙水库下方泄洪沟位置,现水库储水量较小。
该隧道进洞口边坡以土质边坡为主,根据设计资料,该边坡高度约8-10米,土质边坡以含砾粉质黏土为主,结构较松散,边坡稳定性较差。
右线:
该隧道进口段地形较缓,进洞口后地面变陡,坡度约30°,主要以树苗为主,进洞口发育一条冲沟,宽约12米,深8-10米,未见有基岩裸露,隧道出洞口位于叶夹岙水库内,出洞口地形较平缓,根据外业调查,隧道出洞口岩石节理较发育,主要节理产状有:183°∠76°、134°∠85°、261°∠80°、165°∠77°,节理裂隙密闭型为主。
该隧道进洞口前段发育一冲沟,宽约12米,深约8-10米,沟内平常水量较小,甚至干涸,雨季水量较大;隧道出口位于叶夹岙水库内,现水库储水量较 小,雨季时水位较高。
该隧道进洞口边坡以土质边坡为主,根据设计资料,该边坡高度约8-10米,土质边坡以含砾粉质黏土为主,结构较松散,边坡稳定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