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改线抢险救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55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4-08-07 12:07:19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53 M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1.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受地震影响宝成铁路109隧道出口塌方,砸塌棚洞,致使行驶此处的货车碰撞脱轨,13节油罐车起火燃烧,车厢严重挤压变形,中部塌方阻塞嘉陵江河道而形成堰塞湖,造成宝成线全线中断行车。109隧道造成的主要病害类型为开裂、掉块、衬砌表层剥落、拱脚或拱腰错台、棚洞“T”梁损毁等,损毁较为严重,经对隧道内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后至5月24日10点30分才临时恢复慢行通车。因既有隧道自身结构和强度已经不能满足今后行车安全的需要,为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宝成线长期安全运营,确定了两跨嘉陵江加短隧道(即新109隧道)的改线方案。
改线段起始于徽县车站出站端(谈家庄),终止于既有线111隧道进口附近(高家坪),起止里程DK149+074.23~DK151+165.71,全长2.09148km。新建隧道1座长873m,大桥2座长381.78m/2座,处理滑坡1处,改建既有小桥1座,接长既有涵洞1座,铺轨2.09148公里。废弃既有线长2.57557km,废弃既有隧道2座838m。
线路平面共设3个曲线,受既有线条件及地形限制半径分别为R-350m、R-600m、R-500m。曲线段长1067m,直线段长1023m。夹直线最小长度20m。改线起点端由于既有线为R-350加R-400米复曲线,为使拨距值最小,最大限度地利用既有线,改建线采用R350半径,利用不等长缓和曲线(L1-75m,L2-110m)减小拨距。改线终点处受既有高家坪隧道及高家岩隧道洞门控制,采用R500半径,减少既有工程的改建和废弃。采用13%的限制坡度,坡度代数差一般采用10%,困难采用12%,新建线地段当坡度代数差大于3%时,采用R10000圆形竖曲线连接,最短坡长200m。两跨嘉陵江采用300年洪水位控制线路路肩设计高程。受水位控制,改线终点接坡时,竖缓重合,采用抛物线形竖曲线连接。
1.2.设计改线的主要技术标准
由于本段线路长度仅2.09148km,是宝成线的很小一部分,因此本段线路主要技术标准应与宝成线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但考虑到技术设备的发展,对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地形条件适当提高。既有宝成线本段的最小曲线半径为300m,改线选择最小曲线半径为500m,行车速度可达80km/h。
① 铁路等级:Ⅱ级
② 正线数目:单线
③ 限制坡度: 13‰
④ 最小曲线半径:
既有线最小半径300m,改线段最小半径500m
⑤ 牵引种类:电力
⑥ 机车类型:货运:SS4型,DJ1型,客运:SS4型
⑦ 牵引质量:上行3500t,下行2600t
1.3.自然地理特征
1.3.1.自然地貌
本段线路位于嘉陵江峡谷区,地貌上属秦岭南麓低中山区,两岸山坡陡立,相对高差200~400m,横向沟谷发育。本段嘉陵江河谷宽约50~100m,岸坡自然坡度为40o~85o。
1.3.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
沿线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粉质黏土、碎石类土;崩积堆积块石土;冲积粉土、粉细砂、粗圆砾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下统灰岩。现将各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⑴ 第四系全新统
1)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两岸斜坡及缓坡坡面上。以粉质黏土为主,浅褐色—褐黄色,土质不均,含碎石、块石及姜石,坚硬—硬塑,Ⅱ级普通土,σ0=150kPa;碎石类土,呈灰色—灰黄色,碎石成分以灰岩为主,尖陵状,中密,稍湿-潮湿,Ⅱ级普通土,σ0=500kPa。
2)第四系全新统崩积层(Q4col):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两岸陡崖下及较大冲沟沟口,以碎石、块石为主,成分以灰岩为主,尖棱状,松散—中密,少量土质充填,稍湿—潮湿,Ⅳ级软石,σ0=600kPa。
3)第四系全新统洪积层(Q4pl):主要分布于嘉陵江河床、漫滩及嘉陵江两岸较大的支沟内。以碎石土为主,岩性以灰岩、页岩、板岩为主,灰色—灰色,厚5~10m,中密,棱角状—次棱角状,潮湿—饱和,Ⅱ级普通土,σ0=500kPa。
4)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嘉陵江河床、漫滩及一级阶地。以粉土为主,浅黄色,主要分布于漫滩及阶地表层,厚度3~5m,砂感明显,含少量砾石,中密,Ⅱ级普通土,σ0=150kPa。粉细砂,局部分布于漫滩表层,厚2~5m,灰黄色—灰色,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松散,稍湿,Ⅰ级松土,σ0=100kPa。粗圆砾土,主要分布于嘉陵江河床内,厚15~25m,浅灰色,浑圆状,砾石成分以灰岩、板岩为主,粒径20~40mm占20%,40~60mm占20%,大于60mm占20%,余为杂砂充填,中密,潮湿—饱和,Ⅱ级普通土,σ0=500kPa。
⑵ 石炭系(C1)
石炭系下统,为区内基底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具部夹页岩,广泛出露,浅灰—乳灰色,巨厚层,结晶粒状结构,节理发育,弱风化,Ⅴ级次坚石,σ0=1600kPa。
炭质页岩,灰黑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强风化,Ⅲ级硬土,σ0=200kPa;弱风化,Ⅳ级软石,σ0=400kPa。
1.3.3.地质构造
本段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岩层南倾。主要断裂有谈家庄逆断层F7-1(为区域庙儿垭—江口断裂的分支断层)(CK149+860),断层产状为N80oW/30oS,断层破碎带宽约60m~100m,内为压碎岩及断层泥充填。高家坪逆断层 f13(CK151+060),断层产状N77oW/65oS,断层破碎带宽约50m,断带主要为碎裂灰岩及断层泥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