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方案25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4-08-05 19:23:26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50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一、工程概况
某隧道全长917米,进口(海子山端)桩号为K313+105,出口(竹巴笼端)桩号为K314+022。公路设计等级为三级,隧道计算行车速度为30Km/h。某隧道主要穿越的围岩类别为Ⅱ、Ⅲ类两种围岩,其中Ⅱ类围岩202米,占22%,Ⅲ类围岩715米,占78%。
二、工程地质概况
1、进口端
进口端位于巴曲河右岸,松散堆积层自然边坡稳定,未见规模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但仍有小的、浅层滑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约0~25米,结构松散,开挖后边坡稳定性较差,需进行边坡防护。进口处基岩强风化带内岩石破碎,强度低,岩体结构松散,开挖后易坍塌,稳定性差。且洞口与山体斜交处堆积层厚度较大、地形较陡,浅埋偏压严重。
2、洞身
某隧道位于巴曲河右岸,洞身穿越一山脊,为一傍山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154m,中部最小埋深约50 m;隧址区断层、节理裂隙、挤压破碎带和褶皱发育;隧道穿越的岩层主要是结晶岩、大理岩及绿片岩,风化作用只作用到进出口部分地段,深部围岩无影响;除K313+610~810段发育有一滑坡和一些地表性滑塌及小规模崩塌外,山体基本稳定。中部K313+610~810段滑坡面积及厚度均较大,现正处于活动阶段,稳定性差,但滑坡下方基岩厚度在40m以上,即使土体和基岩强风化层全部下滑,隧道上方岩体厚度仍然较大,因此该滑坡对隧道无影响。隧址区山高坡陡,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排泄,但地表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又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排泄,因而洞口段雨季将出现淋水或小股量涌水。洞身段由于埋深较大,且节理发育有随深度增加而发育程度减弱的趋势,加之隧址区降水量不大,因此洞身段多以滴水或浸入水为主,断层带或挤压破碎带可能出现淋水或股状出水。
3、出口端
出口松散堆积层自然边坡稳定,未见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但在其上方有拉张裂缝及小的滑塌现象;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约25~45m,结构松散,开挖后松散堆积层人工边坡稳定性差。因而在开挖时,要及时对边仰坡进行防护。出口处的基岩强风化带内岩石破碎,强度低,岩体结构松散,开挖后易坍塌,稳定性较差,开挖后要及时进行衬砌、支护。弱风化基岩~新鲜基岩内,岩石强度相对较高,但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右洞的岩块易滑移,坠落,施工时要及时进行衬砌、支护。
三、总体防排水措施
防排水设计“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达到排水畅通、防水可靠、经济合理、不留后患的目的。隧道满铺1.2mm厚LDPE防水层及300g/m2无纺布;隧道洞身衬砌变形缝设置橡胶止水带,施工缝设置膨胀橡胶止水条;洞口浅埋偏压段每隔9米(根据模板台车长度调整)设置变形缝。隧道左右边墙背后设置φ100HDPE单壁打孔波纹排水管各一道,其纵坡与路面纵坡一致;隧道边墙底部横向每隔10m设置一道φ100HDPE单壁无孔波纹泄水管;排水沟沟壁纵向每隔10m预留宽10cm,高2cm的槽,把路面水排入检修道下的排水沟内。
为防止地表汇水冲蚀洞口工程,在洞顶设置洞顶排水沟,在边仰坡开挖线以外5~10米设置洞外截水沟,将地表水排入路基水沟或天然水沟中。
二次衬砌模筑砼采用防水砼浇筑,模注砼要求抗渗标号不低于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