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方案76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4-04-23 11:13:11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99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本工程是为了改善XX县城内的交通条件而设计,在红星广场与县汽车站之间修建,将来形成快速通道。隧道全长402.33m,净宽10m,净高6.73m,半园拱形断面,曲墙加仰拱(仅Ⅳ类围岩地段无仰拱),洞门为端墙式。洞内纵坡I=4.4%,受两端连接道路标高及地形控制无法降低,进出口路面设计高程相对高差17.703m,为一超规范要求坡限的单洞双车道隧道。本工程包括洞口工程、洞身工程、路面工程、装饰工程,照明工程等项。地震烈度按6度设防。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1、地理位置
xxxXX忠州隧道位于XX县城内规划的红星广场和XX汽车站之间,是连接红星广场和XX汽车站及玉溪大桥的重要公路隧道。隧道起点位于红星广场南侧的斜坡地带;终点位于XX汽车站北侧及XX物资公司仓库陡坡地带。
2、交通概况
隧道施工区与多条城内公路相连,且邻近长江,客运、货运轮船均可抵达县城,交通较为便利。
二、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1、地形地貌
隧道区位于红星广场和XX汽车站之间的山丘地带,地形中间高两头低。隧址区高点在种子公司内,高程为286.71m,低点在汽车站一带,高程为193.32m,相对高差为93.39m,地形起伏较大。由于XX旧城改建和库区移民工程的修建,在该段原地形地貌经人工活动改造变化较大,人类建、构筑物基本分布在整个隧道穿越地区,仅在进口位置处和其它零星地段保留了原地貌形态。场地属侵蚀浅丘地貌。
隧道进洞口段为一斜坡,地形坡度约300左右,地面高程约为220.00~260.00m,相对高差为40.00m,倾向近正北方向;斜坡植被较发育,部分地段被开垦为旱田。
隧道出洞口段为一陡峻岩质高边坡,地形坡角70~800,有砂、泥岩互层出露,边坡顶部高程为234.00m,底部高程为205.00m,相对高差为29.00m。具有人类开凿痕迹,为人工岩质边坡,经调查人工边坡形成已3~5年,目前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边坡四周为人类活动区,建筑物较多。
经调查在隧道出口处有一防空洞,高程为217.00m,走向约为40~750,长度约为18.5m,洞身尺寸约为2.00×2.00m。围岩为砂岩,洞顶洞侧无衬砌。
2、气候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雨连绵,无霜期长的特点。现将收集的XX气象资料引用如下:
多年平均气温在18.20C,最高气温42.10C(1992年8月26日),最低气温-4.10C(1961年1月17日)。
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641.90mm(1993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886.60mm(1988年),日最大年平均降雨可达230mm,最大连续降雨量可达550mm。降雨量分配不均,一般集中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旬降雨量大于58.00mm的有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和9月中旬,降雨量最小为1月上旬,仅有3.00~4.50mm。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主要地层由第四系填筑土、第四系残坡积层及侏罗系中统蓬莱组泥岩和砂岩组成。地层岩性主要为:填筑土(Q4me);残坡积亚粘土(Q4el+dl)和侏罗系蓬莱组基岩(J3P),基岩为泥,沙岩互层。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及分布范围分述如下:
杂色。主要由粘性土及强风化状的泥岩、砂岩碎块石组成,含建筑垃圾,硬杂物粒径一般为50~500mm,含量占20~30%,稍密,稍湿。揭露层厚2.90~4.50m,主要分布在居民区,为工程修建的回填土,回填年限3~10年不等。
褐黄色,紫红色。含泥岩、砂岩风化碎屑,呈硬塑状,摇振无反应,无光泽。揭露层厚0.70~6.80m,主要分布在进洞口斜坡地带及ZK4附近。
砂岩:灰白色、紫红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局部含少量灰绿色泥质结核。粉~细粒结构,中厚~巨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岩质强度较低;弱风化带的岩石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岩质强度较高;微风化带的岩石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长呈柱状,锤击声响,岩质强度高。经采样做室内试验,微风化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6.60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7.70MPa,软化系数为0.76,属软质岩。
泥岩: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其强风化带岩石破碎,多呈碎块状,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质强度较低;弱风化带的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强度较高;微风化带的岩石完整,岩芯多呈长柱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强度高。经采样做室内试验,微风化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2.3O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为8.20MPa,软化系数为0.67,属软质岩。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未发现断裂构造、构造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现状稳定,适宜修建隧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0.35S。属可建筑的一般地段。
在岩石强度及波速划分的基础上,考虑围岩特征、环境等因素进行围岩分类。较稳定的砂岩层为Ⅳ类;薄~中厚层状的泥岩层和砂岩、泥岩互层,层间结合较差,划分为Ⅲ类;处在洞口附近一带围岩因受防空洞影响岩体较薄,划为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