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区公路基本特点

1.1公路级别低

对于山区公路而言,公路级别低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在山区公路的建设之初,公路等级划分尚无当前这么明细的划分。而且受困于山区经济水平低下,公路建设的目的只是出于实现基础道路交通建设,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这就导致在山区公路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并不是很多,相关政策支持也不是很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山区公路级别较低。

1.2经济水平低

山区公路,顾名思义就是在山区建设的公路。由于地处山区,在经济发展上不具备太多优势。而且我国对山区经济发展的关注直到近些年才逐步重视起来。所以,山区的经济水平整体偏低,与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形式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山区公路经过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低于国家经济发展平均水平。

1.3技术水平低

山区公路之所以要进行改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山区公路的修建年代过于久远,施工技术水平较低,公路性能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道路交通的实际要求。比如,在部分山区公路中,普遍存在路面线性差,视距不合理,坡度过大,弯度过大等诸多问题,不仅无法符合现代行车要求,而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4环境复杂

山区公路在建设之初,对建设施工环境的考虑不够全面,导致公路在建成之后,会受到不少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公路通行能力受到影响。在经过多年运行之后,这些外部环境造成的公路通行能力问题更是进一步凸显,对道路交通整体质量形成了影响。比如四川省南部县境内部分老旧国道,由于年代久远,路面破损情况严重,对通行顺畅和安全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山区公路存在的问题

2.1原公路资料缺失

原公路资料缺失是进行山区公路改建存在的首要问题。进行山区公路改建,基本原则就是在原公路的基础上,通过最小改建施工达到改建目的。但是,原公路的相关资料出现缺失,就给公路改建工程带来了很大困扰。山区公路年代久远,在建设之初的施工组织管理本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相关资料的管理工作也不明确,存在公路资料分散、遗失等多种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山区公路改建带来了一定麻烦,增加了公路改建的基础工作量,延长了改建工程施工的时间,增加了改建工程的成本。

2.2公路改建与山区经济发展不符

对山区公路进行改建,其目的有二,一是优化完善国家公路网络,二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步。对于第二个目的,山区公路改建未必有效。在我国经济形式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山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到大城市打拼生活,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在山区。这些老人无力发展经济,也无法为公路改建出一份力。这就导致山区公路改建不仅与山区经济发展存在不符,还可能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进行改建施工。

2.3山区公路对资源保护不到位

对于某些山区公路而言,其周边具有美丽的自然风景,而且周边村镇可以依托这些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发展。不仅如此,部分山区公路还会和一些水利工程线路形成交互,可能会对水利工程线路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当前山区公路改建的实际情况而言,对自然资源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并不到位,不少公路改建工程存在非必要破坏自然植被、改建施工污染水体等行为,对山区公路改建成效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山区公路改建设计策略

3.1优化线性

线性差是山区公路存在的一大问题,在进行改建时,首先就需要对原公路的线性进行优化。在进行线性优化时,①要结合原公路的设计图纸,在改建施工的要求下,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优化设计。②要对环境、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公路改建方案能够保护周边环境、满足改建施工技术水平以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③要从驾驶员的角度出发,考虑行车的舒适度以及安全性,从人体的视觉效应以及行车习惯出发进行线性优化。比如,某山区公路改建项目,在某一段的公路两侧山体较多,行车视距半径不到30m,无法对对面来车及时发现,容易酿成交通事故。因此,对该段进行线性优化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案,①可以直接对山体进行隧道开凿,利用隧道贯通山体,彻底解决视距不足的问题。②可以在根据符合安全行车要求计算出视距半径,根据视距半径对山体进行开挖,确保公路具有足够的形成视距。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达到改建目的,因此,就需要对这两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成本最低、施工简单的方案。

3.2确定路基横断面

路基横断面与公路质量性能具有直接关联,也是公路等级的具体体现。确定路基横断面,需要根据公路周边环境和实际功用进行。①明确原公路的实际效用,根据其连接区域、地理位置、交通功能等确定公路改建的等级。②明确公路周边自然环境,是连接旅游景区的重要通道,还是山区的普通道路,根据其周边自然环境的不同,路基施工也是不同的。③明确公路改建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部分公路改建项目是在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公路改建要着重考虑经济发展。而部分公路改建项目只是政策使然,其对于经济发展的考量就不那么周全。一般情况下,山区公路进行改建,改建后的公路基本上都能达到2级公路。对于2级公路而言,一般路面宽度在8.5m,路基横断面的宽度在10m。在这一基础标准上,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适当拓宽路基横断面尺寸,可以达到12m。

3.3资源保护

资源保护是公路改建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尤其是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因此,在公路改建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化设计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比如,在公路两侧修建集水设施,将路面和路基上的雨水收集起来,集中进行排放。加强公路改建中的绿化建设,对植被遭到破坏的区域进行植被回植,确保公路改建不对自然环境形成破坏。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在进行改建方案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通过最小的扰动完成公路改建施工。比如某山区公路改建工程,在涵洞前设置了坑池,将进水口和涵洞实现连接,可以对自然降水进行储存,而且在达到一定量后将上层清水自然排入涵洞,减少水中泥沙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此外,根据实际地形还布置了一定数量的过滤池,通过绿化处理和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一致,对自然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

3.4穿村设计

某些山区公路会穿过村镇内部,进行改建施工势必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可能遭到当地民众的反对阻挠。因此,要对公路改建线路穿村进行优设计,将对居民的影响降至最低。首先,在原公路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建,对原公路进行充分利用,减少改建施工对百姓产生的影响。其次,重新规划线路。如果穿村线路需要改建的工作量很大,而当地群众又对改建施工存在抗拒,那么就可以重新规划公路线路,使其绕过村镇,从村镇周边经过。重新规划线路要对实地情况进行勘察,确保新线路的长度和施工量都最小,避免绕行成本过大。两种方案对比来看,第一种方案的改建成本明显高于第二种方案,根据改建预算得出,第一种方案比第二种方案的改建成本几乎多出250万元。但是,第一种方案将车流引出了村镇,不仅使公路线性更加良好,安全性更高,而且对村镇居民的影响也更小,利于优化村民生活环境。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第一种方案只需拆除400m2的房屋,而第二种方案需要拆除1500m2的房屋。两种方案对比来说,第二种方案和村民产生摩擦的概率更高,改建工程遭到村民阻拦的风险也更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综合来说,虽然第一种方案的改建成本更高,但是其改建效果要远远优于第二种方案。所以,在进行公路改建设计时,就应该使用第一种改建方案。

4结束语

山区公路的特点明显,改建工程面临不少问题。因此,需要从线性设计、路基设计、资源保护以及穿村设计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工作出发,将每一项工作逐一落实到位。只有在公路改建设计中对原公路的特点缺陷进行全面剖析,才能确保改建设计更具针对性,以便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