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道路工程得以广泛兴建,但与此同时对其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填方路基,若其施工技术控制不当,管理不善,极易影响道路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而降低其使用效益。对此,本文阐述了道路高填方路基施工内涵,分析了其质量控制要点,并就其施工技术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高填方路基 施工技术 沉降稳定性 
  随着道路建设中高填方路基项目的增多,其施工技术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影响因素众多,难以控制,致使其变形破坏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威胁着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道路的使用寿命自然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应强化高填方地基施工技术管理,有效控制其不均匀沉降,以此最大限度的发挥道路的使用效益。 
  一、道路高填方路基施工概述 
  高填方路基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与一般地基工程相比,其作业面大,所需资源多,机械化程度较高,加之稳定性难以控制,沉降问题尤为突出,而且要兼顾环境效益,这无疑加大了其施工活动管理与质量控制,特别是其质量通病路基沉降,由于填方高度、路基坡度、填方材料、压实度、技术工艺等对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哪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为其质量安全埋下隐患,这就要求我们应切实掌握道路高填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和问题根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工艺加以控制和纠正,以此提高道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行车舒适、安全。 
  二、道路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要点 
  首先是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应基于施工环境、高填方路基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科学安排施工工序、配置施工资源、确定技术工艺,力争实现技术经济先进,操作明确详细,工序衔接合理,以免因工序凌乱,工艺滞后,施工不当等影响施工质量;其次是在路基开挖回填阶段,不仅要基于地基实际设置科学的排水系统,实行分层填筑,更要保证填料质量合格,水稳性好,摊铺均匀,压实到位,以此因基底排水不畅、压实不够等降低高填方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最后应定期观测并记录高填方路基的沉降稳定性,以此防止坍塌事故的出现。此外,还应就台背处、填挖结合处、路桥过渡处等特殊地形位置的施工进行严格控制,以免引发重大沉降事故。 
  三、道路高填方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1.合理布置准备工作 
  完善的准备工作是高填方路基工程得以顺利施工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正式进行施工前期,适宜对施工现场进行填方试验,一般可将试验地段的长度控制在200m左右,并基于实际情况明确不同基层的土料规格、含水量、摊铺厚度、密实度,摊铺设备和碾压设备的型号、性能、速度,以及压实工序和工艺等,以此为路段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待试验结束后,应仔细勘察填方区段现场,切实掌握其地质条件,并逐桩放样路基,准确测定其界桩、堤脚、护坡道、边沟等位置所在。若地面存在坡度,应事先将其施工成台阶,并使其宽度处于1m左右,然后借助压路机对其进行碾压,直至与要求的压实度相吻合;若为普通地面,应事先将杂草、树木、腐殖质土壤等彻底清除,并排干地表积水,以此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妥善处理地基排水 
  有效的排水设施应以合理的填料施工为基础,这就要求在保证试验合格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土、石等材料作为路基填料,如干密度大、水稳性好、承载力强的砾石,并保证其密度均匀、颗粒适中、不含杂质等,而且用于高填方的土质不仅要均匀,而且适宜集中选取,尽量避免沿线取土,以免破坏沿线环境。确认填方用料符合要求后,通过运输机械将其顺利运至填方地段,并安排专人指挥卸料,具体可以根据每层铺设厚度确定卸料密度,一般将其厚度设为30㎝,而且每卸完一层后应暂时停止,待完成摊铺和平整操作后向前推进,继续卸料。 
  因排水固结技术利于加快地基土质的固结速度,实现高填方路基稳定性能的改善,而且操作简单,经济合理,因此针对富含有机质的粘土地基,可为其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一是可将厚度超过50㎝,宽度大于路基两侧1m的粗砂或中砂作为水平垫砂层材料;二是利用塑料排水板或袋装砂井构成竖向排水结构,并将其水平垫砂层进行连接,以此畅通路基排水通道。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先铺设具有一定坡度且厚度为30㎝的垫砂层,然后安装竖向排水结构,最后加以连接。 
  3.严格控制碾压质量 
  在完成卸料后,可借助大型履带式推土机摊平卸料,并通过反复碾压完成初压压实,结合平地机对其作精平处理,使其形成坡度便于排水,然后可借助大吨位的压路机碾压路基,其中在直线段处,尽量从两侧逐渐向中心延伸,而半径较小的曲线段,可由内向外延伸,而且采用先轻后重的碾压方式,保证碾压速度、次数与试验阶段的碾压参数一致,但建议将速度控制在20-30m/mim,同时其横向碾压衔接应以重叠宽度为准,纵向碾压的重叠轮迹控制在40-50㎝左右。为保证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可利用灌浆法或核子密度仪进行取样加以检测,以此将路基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2%左右,若偏离标准,或者予以翻松晾晒,或者予以洒水湿润,待合格后继续碾压。 
  为进一步减小土质的压缩性和渗水性,提高高填方路基的压实效果和稳定性,可合理运用多种成熟的施工技术,如强夯法、土工格栅工艺等。其中前者是指对被起重机提升至一定高度的大吨位夯锤实行自由下落操作,借助其强大的冲击力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土质的压缩性,防止黄土出现湿陷,从而加固地基,但在具体施工时,应先清除地表杂物,推平地面,准确定位夯点,标定锤重和落距,保证每填筑3m路基就夯实一次,其单点夯击次数应视情况而定,但应将最后一次的夯沉量小于2㎝为控制标准,具体可借助水准仪予以准确测量。而后者的土工格栅工艺在高填方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其具备较高的抗破坏能力、抗拉强度、耐久能力,而且施工方便,质量稳定,对于改善路基的稳定性、承载力,防止或延缓路面裂缝等意义重大,通常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借助张拉施工法将其铺设于厚度为30㎝的中粗砂的垫层之上,并在四端予以锚固牢靠,以此增加两者的摩擦力,发挥其加固效用。 
  4.重视路基沉降观测 
  鉴于沉降问题为高填方路基工程的质量通病,且关系到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因此十分有必要定期观测其沉降稳定性,此时可在路基沉降区内的稳定区选取合适的观测点,并利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专用测量设备准确设定基点标高和基线方位,同时针对路基两侧的路堤,在距离其坡脚3m以外的位置确定3点作为沉降观测点,而其间距设为200m左右即可。为切实保障观测点有效、可靠,更好的为观测沉降稳定性提供导向,应以设计尺寸为依据,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加以制作,并根据事先确定的基点标高和基线方位准确定位观测点,然后在填筑路基的过程中,随时观测观测点,并及时记录相关数据。若发现观测点水平或纵向位移偏大,则表示地基沉降不稳定,应立即暂停填筑,待妥善处理、沉降稳定后继续施工,以此进一步提高高填方路基工程施工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填方路基是道路工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其施工技术管理和控制与整个道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息息相关,因此应基于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强化技术管理,规范技术操作,以此保证其施工技术质量,实现道路强度足够,结构稳定,进而便捷公众安全出行。 
  参考文献: 
  [1]闫剑荣.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探析[J].交通标准化,2013(04). 
  [2]樊艳娣,李绍红.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0(25). 
  [3]张济锋,吴子宣.道路高填方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06). 
  [4]杨建礼.高填方路基工程施工浅谈[J].山西建筑,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