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道路选线周围的环境景观,论述了道路线性选线原则以及线性与道路环境及风景的协调,阐述了道路平纵横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就道路周边景观的保护和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确定出安全性高、舒适性好、与环境地形协调的理想线形。 

【关键词】道路线性与环境;道路美学;行车安全;平纵横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道路线性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路是附着于大地表面、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构造物,属非自然环境。公路景观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等存在显著的不同,为满足车辆通行功能,在具有自身形态性能、组织结构的同时,又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等涵义。也就是说,公路景观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公路与周围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系。因此,路内景观(公路线形、构筑物等)和路外景观(公路所处自然及人工环境,如山岳、河流、村庄等)应相协调,不仅能保证行车安全,而且能让司机在行车时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并使旅客在游览旅行时能够投身于自然,欣赏沿途风景。公路景观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等存在显著不同,它在具有自身形态性能、组织结构的同时,还应包含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和民俗等特性。本文提出一些如何将道路线性设计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好的建议。 
1 道路环保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在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出现环境问题的根源与改善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以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编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议书,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环境保护条款必须写入合同书;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和监理必须落实环境保护设施,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运营期主要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如下环保措施: 
1.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 
(1)避开雨季进行土方开挖回填施工.雨季来临前务必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及时处理完毕。 
(2)采取平行作业进行施工取土,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对破坏的绿化景观进行再造。 
(3)在降雨量大的地区,及时修筑排水沟及截水沟,做好排水设施,避免产生边坡崩塌滑坡等危害。 
2)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位于住宅集中区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时段内禁止施工,如有特殊情况,上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方可施工。 
(2)周边有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造成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是设备维护的基础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设备维护工作应结合企业生产经济承包责任制进行考核,同时,企业还应发动群众开展专群结合的设备维护工作,进行自检、互检,开展设备大检查。 
3)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应设在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的空旷地区。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这样既方便生产,又符合卫生要求。不得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应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盖篷布以免造成大气污染。 
4)水污染防治 
(1)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不能堆放沥青,化学物品等,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雨水冲刷使其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不得直接排入江河,应集中处理,及时运出。对施工机械定期进行严格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江河等水体。 
1.2 公路营运期环保措施 
1)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医院和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植草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和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应限制上路。 
3)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对污水经过处理检查合格后方可排放。 
2 道路线性设计 
2.1 道路线性自身纵横的协调 
1)线形应是连续的,必须避免线形的骤变,应注意整条线形技术指标的均衡性和连续;采用标准规定的超高为2~4%的半径,容易获得良好舒适的行车条件。直线一般不易适合地形,对直线的长度必须充分注意,不得以短直线相连形成断臂曲线,影响线形的连续性和美观。 
2)公路交角很小的曲线,容易给驾驶员造成错觉,一般应尽量避免;当不得已设置小于7°的偏角时,必须敷设足够长的曲线(即:小偏角要用大半径)。 
3)平曲线线形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将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组合在一起,否则容易使司机失去顺适感。组合时,平曲线半径之比以1:20-1:10为宜,这样可以在视觉上获得良好的效果。 
4)道路线形的突变容易引发行车事故,应当避免(特别是长直线尽头设置小半径平曲线应避免,因为车辆驶入曲线的实际速度可能会比较高)。在下坡路段,当坡度大于3%时,纵坡每增加1%,最小曲线半径应相应增加10%为宜。 
2.2  道路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第一,维护自然的“势”。自然界存在不同“势”的走向和延续。维护自然环境“势”的延续,要求公路线形和结构物的布设应该尽可能避免切割这种势的走向和延续,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地形、地貌自然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第二,营造“动”感氛围。公路景观以动态景观为主,营造公路“动”感行驶氛围,要求公路自身线形变化、结构物的形态、质地和色彩变化、绿化方式的选择等都应充分配合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以自然的、渐进的、连续的手法来实现。设计时注意掌握以下要领:营造“动”感氛围,首先要进行景观筛选;营造“动”感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组织艺术;营造“动”感氛围,路线线形要富于变化;营造“动”感氛围,要处理好乘客与景观的位置关系;营造“动”感氛围,要注意动、静结合。第三,道路要有圆顺优美的线形,并与周围环境景色相协调;能提供开阔的视野,避免感觉上的单调;在满足技术标准和经济性的前提下,道路应具有优美的外观,线形应顺畅连续和可以预知;尽量利用最佳的景观特征引人入胜,使行车不感疲倦,使旅客能欣赏到风景。道路与周围建筑物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使道路形态柔和优美,并与自然景色和建筑艺术相结合,使线形的柔丽得以显露。按照景观设计原则,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线形应具有动态的平顺性,应使司机的视线不产生波浪式起伏或急剧转折(路线不必迁就地形的微小变化)。为符合道路美化的要求,在道路用地范围内应进行综合绿化,并注意美化路容,诱导视线。 
3 提出一些建议和改善方法 
3.1 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 
路线要与地形协调、要注意保护沿线的原有建筑物,并且道路线形要与区域地形特征相适应。好的线形是一个随地形起伏,不影响沿线的审美、风景、历史和文化资源的线形。要完全避免公路修建对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产生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好的线形设计应有公众的参与。设计者要学会因地制宜,要充分调查当地的地形,地势,各种环境要素,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和测量,要根据自己的现场勘测,实地测量的结果和数据来绘制施工图,坚持宜山宜水,宜水则水,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 
在公路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节约资源和公路发展的关系,从全局、长远来考虑问题,并非不能利用和开发资源,而是应该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在公路建设中首先体现在节约用地上。在公路建设中应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少占耕地为目的。事实证明,在公路建设中事先挖移并保护腐殖土、工后回填绿化,是恢复生态环境十分迅速、经济、有效的方法。 
3.3 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 
公路系统是隶属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要做到系统最优,就要把公路放到公路—自然—经济—社会的大系统中去考虑,统筹公路建设、运营、养护和环境的关系。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就是要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去看待成本,把公路放到环境和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不只注重建设成本,更注重后期维修和养护成本;不但看项目自身成本,还要看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 
4 总结 
现代道路不仅要满足交通上的功能要求,也应符合美学上的要求。道路线形应优美,断面比例适宜,同时使道路与周边的环境相互配合协调,从而保证行车的安全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注重线性与道路环境的配合协调,使驾驶者会因其流畅连续的线形和动态的感觉以及逐渐展开变化的视野而感到轻松愉快,乘客会因其沿线动态的风景画面而赏心悦目,最好能给人一种“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参考文献】 
[1]jtj/t006-98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g].1989,12. 
[3]李嘉乐.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 
[4]唐善婷.公路路线线形优化设计的探讨[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3. 
[5]米建朝.公路线形设计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o08,2. 
[6]张飞军.基于熵的公路路线设计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王恒.公路路线方案合理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 
[8]郭凤香.道路线形安全分析与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5. 
[9]姜维,山东.绿化美化公路建设生态屏障[n].中国交通报,2010. 
[10]史海祥,徐法生.关于交通安全设施技术标准的探讨[j].山西科技,2010(1) 
[责任编辑:尹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