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采用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0014-2006);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4)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及部分县城暴雨强度公式》DBJ13-52-2003;
二、设计前提资料
道路K1+350~K1+540段采用M7.5浆砌片石矩形边沟,边沟尺寸宽×深=0.4×0.6m。为满足明渠超高0.2m要求,计算采用边沟尺寸为0.4×0.4m,并按满流计算。
三、水力计算
1、边沟泄水能力Qc
Qc=v×A
式中:Qc——边沟的泄水能力(m3/s);
v——沟内的平均流速(m/s);
A——过水断面积(m2)
(1) 沟内的平均流速v
v=1/n×R^(2/3)×I^(1/2)
式中:n——沟壁或管壁的粗糙系数,取n=0.025;
      R——水力半径(m);
R=A/p=0.4×0.4/1.2=0.133(m)
      P——过水断面湿周(m);
P=2×0.4+0.4=1.2(m)
      I——水力坡度,I=2%(与道路纵坡一致)
带入数据得v,
沟内的平均流速v=1/0.025×0.133^(2/3)×0.02^(1/2)=1.474(m/s).
(2)过水断面积A=0.4×0.4=0.16(m2)。
所以: 边沟泄水能力Qc=v×A=1.474×0.16=235.84(L/s)
2、山体边坡雨水流量Q
Qp=A×(h-z)×1.5×F×0.8×B×C×D (m³/s)
式中:
Qp——规定频率为P时的雨洪设计流量(m³/s),设计洪水频率为
P=1/30;
A——地貌系数,根据地形、汇水面积F、主河沟平均坡度Iz确定,查表得A=0.1;
F——汇水面积(Km2),F=0.0164(Km2);
h——径流厚度(mm),由暴雨分区表、规定频率p、土壤的吸水类属及汇水时间确定。项目区暴雨分区为第7区,设计频率为1/30,土壤吸水类属为第Ⅱ类,查表得h=46(mm);
       z——被植物或坑洼滞留的迳流厚度(mm),根据现场植被覆盖情况查表得z=15(mm);
       B——洪峰传播的流量折减系数,查表得B=1.00;
       C——汇水区降雨量不均匀的折减系数,以汇水区的长度或宽度中小者计,当汇水区的长度或宽度小于5km时,可不予以考虑。根据本段汇水长度查表得C=1.0;
       D——湖泊或小水库调节作用影响洪峰流量的折减系数,取D=0.99。
带入数据得,雨水迳流量Q= A×(h-z)×1.5×F×0.8×B×C×D=0.1×(46-15)×1.5×0.0164×0.8×1×1×0.99=0.0604(m³/s)=60.4(L/s)
四、结论
0.4×0.6矩形边沟泄水能力Qc=235.84(L/S)>雨水径流量Q=60.4 (L/S)。
所以,道路K1+350~K1+540段采用矩形边沟尺寸0.4×0.6满足本段山体排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