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交通拥挤的本质是交通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传统的解决方法主要将重点放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但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没有起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作用,而且还间接诱发了城市交通量的增长,进而使得交通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交通拥挤变得更加严重了。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从交通供给角度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是不科学的,于是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交通拥挤问题的方法即交通需求管理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它是一种主动方法,侧重于通过对交通需求的具体引导、调节与管理,降低道路交通负荷,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且运输需求管理在发达国家已得到重视并开始实施,并成为解决目前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国存在同样的交通问题,需要引入运输需求管理思想.介绍了国外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了我国运输需求管理的措施和引入运输需求管理思想。在对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及产生原因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对交通需求的概念、特性分析后,深入研究了交通供需平衡原理以及操作机理,为推行需求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对交通需求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战略对策。即通过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及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诱导交通分布、调整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来改善交通拥挤,从而实现城市交通顺畅的目的。

 
 
一、        引言:
2011215日《人民日报》如何建设我们的世界城市一文使我们得知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学者对世界城市的见解。文章讲到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时,说:发达、现代、立体化、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是硬件基础。文章讲到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时,首先讲:城市规划问题。文章讲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展望时,说: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紧密联系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城市是规划出来的。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的首要问题,城市交通问题解决了,住房、环境、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突出等问题就比较好办了。
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小汽车发展带来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后,重新认为公共交通的地位,转而选择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公交优先已经成为世界认同的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大力发展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APTS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改进交通服务,它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使用效率高的公共汽车,轨道交通以及车辆全程的使用与运用当中,从而使这些系统发展完善成为智能的公共交通系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就是要使出行者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作为ITS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APTS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的效率(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地铁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提供便捷、经济的、运量大的公交系统。除公交优先控制系统外,还包括电子收费系统、公交运营智能调度系统、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利用ITS提供的强大功能平台,集成各个子系统,提高整个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        研究历史与状况:
交通运输需求是公路建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交通运输需求,是公路规划和项目可研报告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应用交通区位理论,可以比较好地弥补现行交通需求预测的不足。(《交通运输需求分析方法探讨 》)
西安市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城市交通拥挤已经成为西安市面临的交通难题,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必须调控交通需求结构,调控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时间结构与线路结构,这也是实施城市交通与运输需求管理的有效途径.对西安市交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找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交通运输需求管理有关理论,提出了西安市实施城市运输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及发展策略和建议。(《西安城市交通与运输需求管理策略分析》)
运输需求管理(运输需求管理)在发达国家已得到重视并开始实施,并成为解决目前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国存在同样的交通问题,需要引入运输需求管理管理思想.介绍了国外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了我国运输需求管理的措施和引入运输需求管理思想的初步做法。(《运输需求管理的思想、方法及实施的基本内容》)
 
(一)、响应需求运输的历史与现状
  尽管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响应公共运输需求,但它的迅速发展源于90年代智能运输系统(its)技术的应用。9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普遍开始了提供大范围、高效率的响应需求运输服务(响应运输需求s)的试验。在its中,它的研究属于先进的公共运输系统(apts)或先进的乡村运输系统(arts)范畴。到目前为止,欧洲已运行了多个有关示范项目,最有影响的是芬兰、比利时、英国、爱尔兰、意大利和瑞典等6国参与的欧盟its第四框架中的重点项目先进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sampo(1996—1997)samplus(1998—1999)sampo的目标是根据不同乘客(一般公众、老人、残疾人和其他特殊群体)的需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交通服务,同时降低人口稀疏地区公共交通运营的成本。sampo的实施促进了响应运输需求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北美、澳大利亚几乎所有大城市都有这种服务,如机场门到门班车,著名旅游点、大宾馆的到发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学生、通勤职工的专用公共汽车,郊区非定线公交班车等。美国的paratransit系统就是一个在一些城市为特殊人群、郊区居民服务的非定线、柔性公共运输系统。
建国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繁荣、衰缓、到目前亏损严重、难以维系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居民出行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交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20世纪90年代,公交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经济的发展需求,公交系统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公交线路和车辆的发展水平落后于居民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面向公众的响应运输需求s,也没有关于它的研究开发项目。最近深圳等地出现了少量的由公交部门提供的学生班车服务,是向响应运输需求s迈进的良好开端。中国大城市的单位通勤、通学班车历史悠久,而且北京等地许多市民自发地发展了班车合乘,这说明了居民对于响应运输需求s的需求,也说明中国具有发展响应运输需求s的良好基础。
  尽管在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呼声普遍高涨、交通市场个性化需求日渐增长、传统的公共交通不能满足人们的机动性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公共交通服务创造了条件的背景下,响应运输需求模式正在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响应运输需求需要综合运用远程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支持,建立现代化的出行调度中心、通信网络和车队;需要实时高效的调度方法,实现既能满足乘客方便快捷的出行需求又能满足运营者降低成本的运营目标的优化调度;需要良好的交通大环境(如实时交通信息服务、道路交通通畅或公共交通优先)以保证服务车辆能正点运行,而目前这3方面的需要尚无法满足,故目前响应运输需求的应用主要还限于为城市特殊人群、郊区或乡镇低人口密度地区提供的公交服务。
1、美国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发展及其经验
  在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目标和目的。开始,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目标就是整个交通系统管理的目标,即增加现有交通设施的效率和运输能力、控制当地交通拥挤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在环境保护的推动下,运输需求管理系统又有了新的目标,即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单人驾乘、鼓励使用公共交通。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CAAA)把运输需求管理系统作为控制大范围空气污染的措施,1991ISTEA 法案将运输需求管理系统作为区域拥挤管理的工具。
  从美国20多年来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实施可以看到:1.运输需求管理系统在日益增加的交通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实施的很多法规中成功地采用了运输需求管理系统计划来限制因新公司或商业开发产生的新的出行。交通缩减条例(TROs)也要求所有新上大项目都要考虑采取运输需求管理系统措施。2.运输需求管理系统计划在缓解市区交通拥挤方面显示了巨大威力。基于公司的运输需求管理系统计划有助于减轻局部拥挤、减少交叉口延误及停车场出口延误等。而运输需求管理系统措施与当地交通规划管理的结合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挤。运输需求管理系统作为一种平息交通的措施,在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量、控制在居民区内超速驾驶及增加行人的安全性等方面是非常有效的。高乘载率汽车(High Occupancy VehicleHOV)
  专用车道在一般条件下都是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近20年来已经推广到美国20多个大城市。1991年的多式表面运输效率法案”(ISTEA)HOV 专用车道作为交通拥挤管理规划中的强制措施,有些大城市正在计划扩大原来的HOV 专用道路网。3.“市场机制对于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通过收费来控制对道路空间需求的拥挤收费和个人驾乘者进入服务水平高、可节省时间的快车道的价值收费,后者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4. 先进的交通信息与通讯技术可以强化与促进交通需求管理系统的实施。
2、欧洲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方式及应用
  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传统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即对静止或终止交通的控制和对通过该地区的流动交通的控
  制。而对每一种都有三种控制交通的方法,即常规性措施、法规性措施和收费性措施。常规性措施就是限制可用(停车、路网及交叉口)空间的总量,法规性措施是对可用使用范围(如车位、时间、路段、区域、车型、人员等)进行规定,收费性措施是直接对道路或设施的使用者收费,采取市场机制,在自愿付款的前提下分配使用权利。在欧洲的西北部,交通限制的主要手段是停车控制(通常与市中心的人行专区相结合);在意大利和希腊广泛采用了各种在市中心限制交通的措施(通常减少交通量10 20 )。挪威在几个城市里进行了收费,主要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对交通量影响不大。
3、日本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发展及其试验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建设部就认识到了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思想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制订运输需求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减少产生出行的活动而减少出行总量;通过改变交通方式和有效地使用机动车来减少车辆交通;将交通在时空进行分散。在建设部、公安部和交通部的联合支持下,各个城市在减少道路交通拥挤法案计划指导下,都引入了运输需求管理系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199612个城市试点进行减轻交通拥挤的样板工程。由于ITS技术的发展,尤其是ETC 技术在道路收费中的技术已成熟,可以引入经济措施,目前已有几个城市引入一些严格的措施来限制交通。
4、运输需求管理系统在中国的发展
  运输需求管理系统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证明是成功的,但中国却不能盲目仿效,而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或利用其管理思想改进中国相关的管理策略。
  这就同中国目前正在快速、系统发展的ITS一样,国外是在发达的路网和众多的车辆前提下提出并实施的,而中国却是在道路网不完整、车辆数并不太多的条件下实施开展ITS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存在与发达国家类似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挤、堵塞、环境污染和较高的事故发生率,有些方面甚至比国外还严重。而解决交通带来的问题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在这一点上,ITS的研究实施侧重于硬件,而运输需求管理系统则侧重于软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在制定有效的交通政策时不仅需要考察土地利用,而且要考察每一项城市活动的内容和行为,为此需要调查生活习惯、商业类型和产品类型,尤其是涉及产生大量出行的项目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未来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规划及环境保护问题,提前引入运输需求管理系统思想和有效的措施,保证交通的可持续化发展。
响应运输需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模式
  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将私人交通(包括自行车出行、私家车出行)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是解决交通问题、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已成共识。但是,传统公共交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它的服务在交通高峰时间以及出行需求分散或较少的地区等均不能令人满意,企业运用传统的理念和服务方法又不能经济有效地运营;服务水平(例如频率、服务区域、直达性、舒适性水平)较低,尤其不能对老人、儿童或身体有缺陷的人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等。由于缺乏满意的公共交通服务,不仅使人们生活不便,移居郊区对居民的吸引力也无法增长。在人们追求个性化出行的今天,传统的公共交通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和传统的公交相比,响应运输需求有下列许多优势:
  1.对于乘客来说,它最吸引人的特征之一是自动响应需求的迎送、最小的等待时间,而与利用出租车比较又相对地费用少得多。
  2.从运营者角度,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使运营者获得车辆的实时信息和顾客的需求信息,对车辆进行科学的调度管理,避免繁琐的人工操作和可能的错误决策。
  3.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集中了同一条路线上的所有乘客,优化路径使总里程最小,大大减少了空驶现象,降低了车辆运行对环境的危害;小型巴士作为主要车型的使用也对环境有益。
  4.经营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势不仅来自于采用消耗较低的车辆和较小的总里程,而且经营者不必修建公共汽车站,省去了这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费用;更多的乘客接受了较高质量的服务,因而愿意支付较高的乘车费用,企业以低消耗获得高收入。
  因此,响应运输需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模式。
  目前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有一定难度和需要较高的投入,加之路径规划和调度优化方法又不够完善,致使响应运输需求的运营成本比传统的公交系统高,所以响应运输需求多用于为老人、儿童、残疾人服务,带有福利性质;也用于取代原来经营效益不高的郊区公交车服务。
  事实上,为了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公共运输系统(apts正在逐渐引入,传统的定时定线公交服务也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开发新的智能调度和路径规划算法将会大大提高响应运输需求的运营效率,所以响应运输需求的投入产出比与传统模式的差距将越来越小。在大城市,传统公交系统再发达,也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出行机动性要求。柔性的门到门公交服务作为传统公交服务的一种补充,将极大地提高一般人群的出行机动性,也有利于公交部门合理规划公交线网。因此,费用提高不多而便利性大大改进的响应运输需求模式必定会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也必定会为公交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三)、在中国及时发展响应运输需求的必要性
  这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城市交通结构调整的需要  未来的5—10年正是中国城市交通结构和模式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小汽车进入家庭是必然趋势。为了使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抑制私人交通的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地改进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将居民出行尽可能多地吸引到公共交通上来,及早引进响应运输需求无疑是显著改善公交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2.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城市化不仅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和表现形式。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途径。目前中国乡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新建居民住宅区和工业园区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大城市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而外来人口多居住在城市边缘、流动性较大,因此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发展大城市市区和郊区间、郊区和郊区间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而发展响应运输需求是发展该体系的一种好方法。
  3.个性化需求增长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在出行方面表现为渴望拥有私家车或出门就能打车,实际就是希望能方便、舒适地门到门。买车和打车固然能最好地满足个性化出行意愿,但社会和个人要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发展响应运输需求是既能满足出行个性化需求同时付出的代价又较低的选择。
  4.社会老龄化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正在迅速接近老龄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北京上海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另外,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问题。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内容,首先解决为大城市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更便利、安全、舒适而又经济适用的出行服务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三、结论:
单纯增加交通供给已经不能解决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必须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发达国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经验表明:运输需求管理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策略,尤其是经济杠杆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不容忽视。运输需求管理在中国已经有些行政方法的应用,但还没有经济手段的应用。应根据北京的交通现状,认真研究运输需求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逐步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并为运输需求管理在其他城市的实施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卫,陈里得.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9】   庞静, 李剑, 张春平. 关于智能运输系统发展的思考[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