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组织设计30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5-09-07 11:58:45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95 K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隧道全长9739m,进口里程DK236+211,内轨顶面标高1243.611m,出口里程DK245+950,内轨顶面标高1384.365m。隧道进口段DK236+211~DK239+064.65(长2853.65m)位于左偏曲线上,左曲线半径为R=4500m,隧道出口段DK242+077.15~DK245+950 (长3872.85m)位于左偏曲线上,左曲线半径为R=4500m,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从隧道进口DK236+211~DK236+600为15.5‰上坡,坡长389m;DK236+600~DK238+300为15.5‰上坡,坡长1700m;DK238+300~DK244+250为14.7‰上坡,坡长5950m;DK244+250~DK245+950为17.8‰上坡,坡长1700m。
都亭山隧道内正线铺设60㎏/m淬火无孔新轨,采用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采用SK-2型双块式轨枕、WJ-8A和WJ-7A扣件。在隧道进出口两端分别设置26m长的过渡段,其中5m在无砟轨道范围内,21m在有砟轨道范围内,无砟轨道过渡段范围分别是DK236+281~DK236+286,DK245+924~DK245+929;有砟过渡段范围分别是DK236+260~DK236+281,DK245+929~DK245+950;有砟过渡段采用长2,6m的过渡段专用轨,无砟过渡段采用无砟轨道专用轨;过渡段线路基本轨之间设置60km/m辅助轨,长度为25m,其中有砟轨道内20m,无砟轨道范围内5m。
三、无砟轨道结构组成、设计
1、无砟轨道结构组成
(1)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由钢轨、扣件、双块式轨枕、道床组成,结构高度515mm。
(2)焊接用钢轨采用60㎏/m、100mU75V全长淬火无孔新轨。
(3)正线采用SK-2型双块式轨枕《通线【2008】2251-Ⅰ-2》,轨枕间距一般为650mm,且不宜小于600mm;配套采用WJ-8A型扣件。过渡段轨枕采用《通线【2008】2201》,采用WJ-7A型扣件,辅助扣件采用研线0607,轨枕间距600mm。
(4)扣件系统应符合《WJ-8、WJ-7扣件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7】207号)规定。
(5)隧道内道床板混凝土连续浇筑在隧道仰拱回填层,混凝土等级为C40,道床板结构尺寸为:宽度2800mm,厚度260mm。隧道内结构缝,道床板应在结构缝处断开。
2、无砟轨道结构设计
(1)曲线超高设置在道床板上,采用外轨抬高方式,在缓和曲线内按线形完成过渡。
(2)直线地段,双线道床板顶面设0.7﹪横向排水坡,曲线地段利用超高后的坡面进行排水。
(3)道床板结构内纵横钢筋必须进行绝缘处理,在浇筑道床板混凝土前进行轨道电路传输距离的测试检查。
(4)无砟轨道中接地钢筋利用道床内结构钢筋,取道床板上层三根钢筋(中间一根和两侧各一根)作为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单元设置一根横向接地钢筋。纵横向接地钢筋交叉点应焊接,接地钢筋不得构成电气环路。接地钢筋与其他钢筋交叉时应进行绝缘处理。
(5)隧道洞口仰拱回填层与道床板之间预埋Φ25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以植筋方式锚固在基底上。每排4根,每根长400mm,连接钢筋外露200mm,锚入底板200mm。连接钢筋在隧道基底范围采用耐疲劳高强粘结剂置入。
3、主要建筑材料
(1)道床板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设计年限不小于60年。混凝土应采用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并符合《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
(2)道床板钢筋
采用HRB335钢筋,其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相关规定。
(3)接地端子由厂家直接焊接成成品。接地电缆为不锈钢缆,截面积不小于200mm。
4、无砟轨道综合接地
上层纵向钢筋的中间一根和最外层的两根钢筋作为纵向接地钢筋,纵向接地钢筋每100m断开一次。每接地单元取一根横向钢筋作为接地钢筋,与纵向钢筋在线路外侧引出接地端子,并用连接导线与贯通地线“T”型连接。
四、基桩控制网测设
在复核CPⅡ和全线三等水准控制网的测设资料后,用“老网放、新网测”的原则进行新老网点复核,若误差较大,影响隧道界限,需找设计院进行新老网拟合,然后按最后确定的点位、标高进行CPⅢ(基桩控制网)测设。
CPⅢ控制网在水沟电缆槽圬工后进行,直线地段沿隧道纵向每间隔60m在水沟电缆槽两侧挡砟墙上高0.3m处布置一对控制点,预埋观测标,安装专用测量棱镜。
控制基桩测设精度要求:
平面测量:采用测角精度1′、测距精度2+2ppm全站仪,按组合交会网法测量,观测2个回,测角中误差不大于±4″。
高程测量:采用电子水准仪和铟钢尺,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每1000m水准测量全中误差不大于4mm,附合路线或闭合差不大于±8√L。
五、施工总体方案
1、施工准备
(1)整修隧道。无砟轨道施工前对隧道衬砌内轮廓净空断面进行检查,对洞内结构物、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有侵限及结构遗漏项目提前进行处理。对渗漏水、混凝土裂纹提前修补堵漏,同时疏通中心排水沟,并对底板进行凿毛、冲洗、清扫。
(2)隧道基底变形观测和评估。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必须对隧道基底设施进行沉降观测,绘制沉降曲线,提出沉降变形观测资料及分析评估报告。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段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明暗交界处、结构类型变化处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隔观测断面在相对应的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至0.1mm,观测频次每周一次,不少于3个月,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隔观测断面在相应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位置设于高出水沟盖板0.2m~0.3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