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0-11-08 09:56:16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30.7 MB
  • 资料分类:路桥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内 容 提 要
本手册从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与红粘土、膨胀土、冻土、采空区地基及崩塌与滑坡等七个方面出发,较系统地论述了处于这些地质条件下的道路工程问题、不良岩土的工程性质,以及改良加固的技术措施、相应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等,同时均附有工程实例。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反映了许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又紧紧围绕公路工程实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本书可作为从事岩土工程和道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还可以作为土木、水利类的相关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前 言
公。路是一种人工的地表线性构筑物,它穿山越水,蜿蜒于不同的地质和自然条件区段。不同的地质和自然条件给公路工程的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对公路的投资、设计和施工难度、工程质量及工后养护成本等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据统计,岩土工程在公路工程的总造价和总工期中各占1/3~1/2。因此,在公路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岩土工程问题
近十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由于公路等级的提高,遇到的各类岩土问题也日益增多,如各类特殊土地基和路基问题,岩溶、采空区的地基问题,以及各类地质灾害等。公路建设实践对岩土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国土辽阔、工程地质复杂,这给岩土工程提出了许多难题和挑战。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广大岩土、公路工程的科技人员迎难而上,无论是在岩土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岩土勘察、测试、地基改良与加固技术、边坡整治及隧道和地下工程开挖支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不仅建成了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公路,而且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适时地对这些宝贵的工程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推广,是我们科技人员的应尽职责,因此,我们编写了《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一书。书中从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与红粘土、膨胀土、冻土、采空区地基及崩塌与滑坡等七个方面出发,较系统地论述了处于这些地质条件下的道路工程问题、不良岩土的工程性质,以及改良加固的技术措施、相应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等,同时均附有工程实例。本书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反映了许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又紧紧围绕公路工程实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本书可作为从事岩土工程和道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还可以作为土木、水利类的相关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虽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但仍然难免挂一漏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某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本书也反映了编著者们的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在软基处理、岩溶与红粘土地基处理、膨胀土、采空区处理及滑坡处理等方面,编著者都曾做过一些研究工作。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缺乏编写经验,对一些学术界和工程界有争论的问题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本书肯定会有缺陷和错误。在此,我们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本书由长沙理工大学黄生文主编,并编著了第一、二、三章和第三、五、七篇。第六篇由中南大学阳军生编著。长沙理工大学柳厚祥编写了第四、五、六章初稿,山西交通规划设计院帖智武和长沙理工大学刘辉分别编著了第二篇初稿和第四篇初稿。全书由黄生文修改定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人民交通出版社吴有铭编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鲁长亮、贾存兴、司铁汉、马涛、张震等同志也在书稿打印、图表绘制、校对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在此,编著者们谨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著者
2004年12月于长沙

目录:第一篇 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
第一章 软土的一般工程特性 (1)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与分类 (1)
第二节 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6)
第三节 软土地基上的公路工程问题 (8)
第二章 软基勘察与软基处理方法的比选 (13)
第一节 软基工程勘察 (13)
第二节 软基工程技术要求 (22)
第三节 公路工程软基处理方法的分类、比选及工程监测 (31)
第三章 置换法 (39)
第一节 开挖置换法 (39)
第二节 抛石挤淤法 (44)
第三节 轻型材料及超轻型材料置换法 (49)
第四节 置换法处理软基工程实例 (59)
第四章 排水固结法 (67)
第一节 砂井与袋装砂井预压固结法 (68)
第二节 排水板预压固结法 (87)
第三节 真空预压排水固结法 (91)
第四节 工程实例 (101)
第五章 复合地基加固法 (108)
第一节 概述 (108)
第二节 砂桩挤密法 (111)
第三节 碎石挤密桩法 (124)
第四节 CFG桩法 (134)
第五节 树根桩法 (143)
第六节 夯实扩底桩与混凝土薄壁管桩法 (154)
第七节 水泥搅拌桩法 (158)
第八节 石灰搅拌桩法 (172)
第九节 高压旋喷桩法 (174)
第十节 土工聚合物加筋法 (183)
第十一节 工程实例 (197)
第六章 软土地基处理的其他方法 (210)
第一节 反压法 (210)
第二节 强夯法 (213)
第三节 冷热处理法 (225)
第四节 工程实例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47)
第二篇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第七章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征 (249)
第一节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 (249)
第二节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54)
第三节 新近堆积黄土的工程性质 (262)
第八章 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 (265)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特征 (265)
第二节 湿陷性评价 (266)
第三节 地基承载力评价 (273)
第九章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282)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与处理原则 (282)
第二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范围的确定 (285)
第三节 垫层法 (287)
第四节 动力夯实法 (290)
第五节 挤密桩法 (300)
第六节 桩基础 (311)
第七节 预浸水法和碱液加固法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21)
第三篇 膨胀岩土处理与加固
第十章 膨胀土的工程性质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第二节 膨胀土的分布与特征 (323)
第三节 膨胀土的基本工程性质 (330)
第四节 膨胀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340)
第十一章 膨胀岩土道路勘察 (348)
第一节 膨胀岩土的勘察 (348)
第二节 膨胀岩土的判别与分类 (353)
第三节 膨胀岩土地基评价 (358)
第十二章 膨胀岩土处理与加固 (366)
第一节 膨胀土路基的处理 (366)
第二节 膨胀岩土路堑边坡的稳定与加固 (374)
第三节 膨胀岩中的隧道问题 (390)
第四节 工程实例 (394)
主要参考文献 (405)
第四篇 冻土地基处理
第十三章 多年冻土概论 (407)
第一节 我国多年冻土的分布及分类 (407)
第二节 冻土的工程性质 (410)
第三节 多年冻土地区的特殊筑路问题 (415)
第十四章 多年冻土地基承载力评价 (418)
第一节 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要求 (418)
第二节 多年冻土地基承载力评价 (424)
第三节 融陷性评价 (428)
第十五章 多年冻土地基处理 (430)
第一节 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设计原则 (430)
第二节 多年冻土地基处理 (438)
第三节 工程实例 (454)
主要参考文献 (462)
第五篇 岩溶与红粘土地基处理
第十六章 岩溶概述 (464)
第一节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64)
第二节 岩溶区的勘察与地基评价 (471)
第十七章 岩溶地基处理 (480)
第一节 岩溶水及溶洞的处理 (480)
第二节 土洞及地面塌陷的处理 (484)
第三节 石芽、溶蚀沟、溶蚀槽的处理 (489)
第十八章 红粘土地基概述 (491)
第一节 红粘土的分布和组成 (491)
第二节 红粘土的工程特征 (494)
第十九章 红粘土地基处理 (502)
第一节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502)
第二节 红粘土地基评价 (505)
第三节 红粘土地基处理方法 (508)
第四节 工程应用实例 (514)
主要参考文献 (517)
第六篇 采空区地基处理
第二十章 概述 (518)
第一节 采空区的分类与地表移动特征 (518)
第二节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测方法 (519)
第三节 采空区公路工程的保护等级 (523)
第四节 采空区地基处理范围 (525)
第二十一章 采空区的勘察和地基评价 (526)
第一节 采空区勘察 (526)
第二节 采空区地基评价 (529)
第二十二章 采空区地基处理 (533)
第一节 概述 (533)
第二节 注浆处理采空区方法 (535)
第三节 采空区地基处理的质量检验 (538)
第四节 采空区地基处理工程实例 (541)
主要参考文献 (545)
第七篇 崩塌与滑坡
第二十三章 概述 (546)
第一节 斜坡移动的类型与过程 (546)
第二节 斜坡移动机理及影响因素 (554)
第二十四章 崩塌和滑坡的认识与调查 (559)
第一节 崩塌与滑坡的鉴别 (559)
第二节 崩塌与滑坡的调查与勘察 (572)
第二十五章 滑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582)
第一节 概述 (582)
第二节 极限平衡法 (584)
第三节 变形分析法 (594)
第二十六章 崩塌与滑坡的整治 (605)
第一节 边坡不稳定区段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605)
第二节 滑坡的整治措施 (617)
第三节 崩塌与岩堆的防治处理 (638)
第四节 工程应用实例 (649)
主要参考文献 (658)
推荐下载
相关下载
评论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土木工程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