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展开设计?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设计?这是应试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现实中,不同的应试者面对同样的试卷,为什么有人方案很快上路,设计效率高,设计质量好;而有些人方案摇摆不定,设计质量粗糙?这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就是各人的解题方法不同,导致了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大相径庭。那么怎样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呢?
一、按正常的设计程序解题
从设计进程的规律来看,设计过程要经历环境设计——群体设计——单体设计——细部设计的递进发展。前一环节往往是后一环节的设计依据和基础,而后一环节常常又反作用于前一环节。因此,设计一开始一方面不应马上就陷入对单体建筑设计细节的考虑,而应从环境设计人手,妥善、周全地做好总平面规划,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图底关系才能成为单体建筑设计的依据。另一方面在进行总平面规划考虑时,也不能只考虑外部条件因素,
还要看建筑内部条件对总平面规划的制约。正如下棋一样,不能只顾眼前这一着棋,而应看到下几步棋,才能在棋盘上掌握主动。建筑方案设计也一样,要从全局着手,综合考虑各种设计因素。在每一个设计阶段抓住各自主要设计矛盾进行有目标的解题。当然,这种建筑方案设计的解题不同于数学解题,后者有标准答案,而前者没有惟一答案。况且解决建筑方案设计的问题,其过程是动态的,前一设计阶段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还要受后续过程的检验或修正。建筑方案设计正是在不断解决设计矛盾的发展中,逐渐使设计问题明朗
化,使设计矛盾逐个得到解决,直至使建筑设计方案达到最终目标。
二、同步进行思维
建筑设计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解决设计矛盾的过程,矛盾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建筑设计过程所面临的诸多设计问题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它们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前一阶段的设计矛盾解决了,后一阶段的设计问题又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建筑方案设计对问题的考虑就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应避免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正确的解题思维应是用联系起来的观点处理设计过程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也即应采取辩证法的两点论。
从建筑设计过程的实际操作中也可以看出,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不同阶段设计矛盾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决定了设计阶段又是模糊的。正因为如此,思考前一阶段的设计问题必定要涉及到后一阶段设计工作的若干内容。而前一阶段设计成果也只有在后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加以验证和完善。因此,设计阶段的模糊性就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同步特征。
那么,在设计进程中如何进行同步思维呢?同步思维体现在三大环节上。
1.环境设计与单体设计同步思维
任何一个建筑设计都是从环境设计人手的,但是环境设计与单体设计又是互为因果、紧密关联的。这就是说,当我们进行环境设计的思考时,既要注意到外部若干现状条件对环境设计的限定,又要预想到单体建筑若干要求对环境条件的规定。从设计操作现象看,我们是在研究环境设计中的问题,但头脑里也在不停地思考单体建筑的要求。只有在这种同步思维中互相及时调整关系,才能使环境设计成为有目标的设计,使单体设计成为有限定条件的设计。
当设计进程一旦进入单体建筑设计阶段,我们又不能忘记在环境设计中所取得的设计成果。因为,这些成果一方面是作为单体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而起限定作用,忽视了它就会使单体建筑设计成为没有约束的设计;另一方面,又是形成单体建筑设计具有特色和个性灵感的源泉之一。因此,同步思维的方法从设计一开始就应成为指导正确设计的方法。
2.各层平面设计同步思维
根据该科目考试只画平面图的要求,我们只需对建筑平面设计进行重点考虑。但这种考虑应是对各层平面同步进行思考的过程。因为有些设计因素必须几层同时进行考虑,诸如垂直交通体系的定位,卫生间系统的配置等,上、下层必须同步进行设计。

其次,从室内空间效果考虑,公共空间例如大厅、大堂若要上下空间流通,那么在设计一层平面时,就必须同时考虑其上的二层平面形式、面积大小等设计问题。两者只有同步进行设计,互相调整才能达到设计目标。
在考虑上下层各用房面积配置时,尽管在设计前期的竖向功能分析中已大体确定了方案,但涉及到具体设计操作时,还是需要上下层同时进行房间配置的设计调整,两层平面只有在不断地磨合过程中,才能逐渐完善、对应起来。
3.建筑设计与结构选型同步思维
一些人在做建筑方案设计时,往往习惯根据各房间的面积大小进行平面的组合设计,其结果造成该建筑房间的开间大小不一,致使结构系统毫无规律,外窗十分零乱(尽管不画立面图,但阅卷人从平面形式一眼就看出该应试者设计逻辑紊乱,进而推测其设计素质与能力自然不敢恭维)。因此,应试者的结构概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很强。这就是说,当你的平面设计大体功能布局已确认后,应立即着手为这个平面框架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格网体系。我们之所以强调结构选型要适时介入建筑设计以达到同步思维的目的,是因为它可以为方案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支撑体系,并通过结构的逻辑性整理平面的关系,调整房间的面积,使建筑平面与结构系统和谐统一起来。这里的结构整理是指不因对结构选型的思考而打乱已建立起来的平面布局,而是把各房间的平面形态纳入合理的结构系统之中,整理得更合乎逻辑性,使大大小小的房间可以有秩序地排列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要求结构思维一开始就介入建筑设计思维所应达到的目标。一定要防止滞后思考结构问题而给建筑设计带来的被动局面。
有些建筑类型的方案设计如图书馆建筑、博览类建筑、旅馆建筑等,要求应试者对结构形式的思考要及早介入,即在建筑功能布局大体确定后,就要及早选择框架结构的柱网尺寸。甚至有些建筑如体育馆建筑设计,一开始可能就要先确定结构方案,独立先行思考,以其结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的展开。
当然,对建筑设计与对结构选型的思维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这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始终要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思维。
三、运用图示思维手段加速设计的进程
建筑方案设计初始,首先是对试卷所提出的设计任务书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尽快理解设计的各相关内容。当开始着手进行设计起步时,并不是立即开始具体做平面方案,而是要运用图示思维的手段,即一面进行功能分析的逻辑思维,一面就对方案的平面布局进行思考。但是,这种思考是要借助徒手草图的方式及时迅速地记录下头脑中不稳定的、模糊地设计意向,使其成为可感知的图形,尽管这种图形是粗线条而且仅仅是一种分析符号,但随着对设计问题的越来越深入地思考,同时手在不停地涂抹,一边想一边画,图面线条是越来越乱,乱成一团麻,但头脑中对设计问题的思路却越来越清晰、明朗。正是这种图示思维的方法加速了思维的流通,使得应试者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这种设计状态很可能使
应试者的设计灵感涌现,并有可能及时捕捉。一旦应试者通过图示思维理出一条方案设计的思路,平面功能布局大体得以认可,此时就可进入方案的建梅。由于前一阶段图示思维异常活跃,基本上分析了应该考虑的设计问题,那么,以下的设计步骤将会比较顺利,这就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问题是,有些应试者一上来就急于动手规规矩矩画平面,这就会使应试者陷入对设计局部问题的思考,造成思维活动迟钝,动作缓慢。这种设计状态不但使设计进程受阻,而且设计成果充其量水平一般,也很可能问题百出。
总之,在建筑方案设计前期的设计构思和方案建构阶段,应试者_定要运用图示思维的手段来进行设计,这不仅是应试的方法,更是日常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正确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