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建筑设计与环境—行为研究
  建筑设计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社会和文化特点产生影响。
  从建筑设计原理的角度来看,环境一行为研究是“适用”的现代术语。传统的“功能适用”概念往往忽视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需求。建筑设计中的环境一行为研究的目的,是要扩大和深化传统的功能适用要求;不仅要考虑人的生理需要、人体尺寸及其动作规律、可观察到的人流流线和活动,而且还要外延和深入至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需求,包括人怎样感知和认知建筑外观和室内环境,怎样占有和使用空间,怎样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以及怎样理解建筑形式表达的意义和象征等。
  环境一行为研究也外延至技术领域。建筑技术上的坚固与使用者感觉到的坚固并不是    一回事。应当研究如何以暗示的方式表现建筑物的坚固。此外,建筑设备也会引起与行为    有关的问题。
  环境—行为研究涉及使用者的知觉和体验,也就必然涉及使用者的知觉特点、经验爱    好、社会和文化特点对审美的影响。这种以便用者为出发点的建筑审美研究是对传统的建    筑形式美学的重要补充。
总之,建筑设计中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以研究建筑的适用为主,对传统建筑设计原理中    的功能要求加以扩大和深化,并外延至技术和美学要求。环境一行为研究贯穿于整个建筑    设计过程,给传统的建筑设计原理注进了新的血液。
  以下扼要介绍建筑学中的环境一行为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与进展:
  (1)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
  环境心理学家提出过许多改进的建筑设计过程,其中蔡塞尔归纳出的“设计循环模    型”可为代表。它特别强调三点:
  1)初步设计阶段,着重收集包括环境一行为信息在内的设计资料,并制定相应的设    计标准;
  2)进行使用后的评估,在工程竣工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评估所完成的项目,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初步设计计划阶段所制定的、基于行为的设计标准,并将所得到的“诊断资料”反馈应用于下一个设计项目的计划阶段;
  3)形成循环模式,持续实施“假设-实施-验证—反馈”这一循环模式,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形成系统的基于行为的设计资料。
  (2)建筑使用后的评估
  建筑使用后的评估就是在建筑投人使用后评价建筑的绩效——将所评估的建筑或场所的实测资料,与建筑或场所的绩效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合格,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业主、使用者、设计人员和有关部门,或者作为基础资料,供今后同类建筑或场所设计使用。包括:经有关部门认可作为设计指南;作为修改设计规范的佐证;供业主、使用者和设计者参考等。持续的使用后评估,对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减低建造和维护成本,提高建筑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使用后的评估以投入时间多少和达到的深度不同,可分为指示性评估、调研性评估和诊断性评估三类。在评估中,主要考察技术、功能和行为三方面的因素。
  (3)环境一行为信息
  按照心理学家提出的新设计模型,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当收集与环境、行为及其交互作用有关的多学科的研究信息,即环境一行为信息。环境一行为信息可分为三方面:
  1)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的信息。其中宏观尺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化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而微观尺度主要来源于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和工效学:
  2)不同使用者群体的信息,主要涉及不同使用群体对建筑环境的需求。这方面的信息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和各种社会调查,包括建筑师本身所作的调查。
  3)环境一行为现象的信息,包括人体测量、工效学研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应激、环境评估、环境态度、空间行为、象征和意义等。这方向的研究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心理学,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学、工效学和文化人类学:
  (4)建筑的意象
  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建筑的使用特点、所包含的意义、可见性以及形式特点在形成建筑意象中起主要作用。    
  1)形式特点。建筑物的大小、形状、外表、质量和周围环境都会影响意象的形成.其中,建筑的外轮廓对记忆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清晰的外轮廓是识别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明显边界,它使建筑从其周围背景中突显出来成为图形。只有当图形与背景差异显著时才能使建筑更引人注意。当每一栋建筑都轮廓独特时,过分的多样又会导致单调。没有作为背景的、大部分建筑的千篇一律,就没有作为图形的、重点建筑的鹤立鸡群:
  2)可见性。可见性与观察者的位置(视线、视距、视野)和建筑周围环境有关。
  3)使用特点和意义。使用频繁程度和使用的独特性也是影响建筑意象的主要因素。
  4)使用者的综合建筑意象。对一种建筑风格的偏爱与理解闲群体而异,对社会各阶层而言,不存在“正确的”建筑艺术。每一个建筑师都试图赋予建筑艺术以自身所理解的意义,并期盼公众予以理解。为此,必须与公众在意义与象征方面具有共同沿言。还有一类建筑综合意象与使用者的需要和选择有关,即业主综合意象。忽视业主的综合意象将导致方案落选、重大设计缺陷以及建成后的“异用”,甚至还会导致使用者刚;彻底改建。

  (5)室内空间定向
  大型公共建筑室内交通空间众多,人流流线还包含着大量的转折点,要求人们在找路和寻址时不断对牛间定向做出选择。因而血把“建筑便于使用者在其中找路和寻址的容易程度”即“建筑的易识别性”作为判断建筑设计优劣的依据之一。
  1)对易识别性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因素有:
  a.建筑的平面形状;
  b.建筑内外熟悉的标志或提示的可见性;
  c.建筑不同区域间有助于定向和回想的区别程度;
  d.提供识别或方向信息的符号和编号。
  2)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
  a.妥善处理建筑平面的拓扑复杂性,包括降低建筑平面中服务对象使用部分的拓扑    复杂性,适当重复同一拓扑模式,强化重点或中心区域等;
  b.强化建筑特点的可见性;
  c.改善标志系统;
  d.辩证考虑具体行为习性和习惯(如趋光性、转弯倾向、环顾倾向、性别差异等)。
  (6)室内空间的体验
  1)室内空间的宽敞感与天空辉度、内部照明、房间和窗户大小等物质特点有差异等,    人的行为特点对宽敞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宽敞感与人体尺度、动作和动觉,尤其与潜在    的行为习性有关。例如,有的人在办公室伸懒腰,如果后仰时碰到墙壁,就会抱怨房间不    够宽敞;在病房和疗养院设置内外廊或长阳台,为病员提供“下床来回走走”的条件,就能缓解病房的狭窄和局限所引起的厌烦。
  2)空间的开敞和围合是影响场所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象高度与观察距离之比,与围合感有关:比例为1/1时产生完全的围合感;1/2是围合感的临界阈;1/3具有最小程度的围合感;1/4则失去围合感。界面的特点对空间的围合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建筑师还必须注意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建筑体验的影响:对于同一量度的室内空间,不同的地域的不同人群会有完全不同的空间开敞感。
  3)减少拥挤感的对策
    a.适当进行分隔,减少人们的互相接触,并降低环境信息的输入水平;
    b.减少感觉过载:人眼的边缘视觉会夸大眼角以外的运动,这种夸大的运动感会造成感觉过载,并可能进而引起拥挤感;减少相互间的眼睛接触也能减少感觉过载; 
    c.减少对行为的限制,使人的行为具有多种自由度,可能减少拥挤产生的消极影响。
    (7)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
    1)博物馆的行为研究课题:展品寻址和博物馆疲劳。
    a.复杂多样是博物馆环境的固有特点,但有必要向参观者提供各种辅助手段,以克服寻址困难。
    b.减少博物馆疲劳的对策,如展品布置使用“中断”手法打破连续、合理安排展品的复杂程度、改进空间布局、展室间用敞廊或花园连接、室内和室外陈列相结合等等。
    2)居住场所的行为研究课题:私密性、住宅的选择、住所空间的使用规律、接近性对社交的影响、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
    a.私密性的重要作用包括:保证居家生活的安静和安宁,提高集体宿舍居住人员的满意程度,减少监狱暴力行为,改进居住场所中的工作和学习绩效等。从环境一行为角度    看,可把室内空间分成公共一半公共(半私密)一私密层次,从而形成一种梯度。减少或隔绝视听侵扰是获得居住场所私密性的主要方式。其中,设置屏蔽是确保私密性的常用手段。建筑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寻求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平衡。    
    b.影响住宅选择的因素有:地区性的偏爱,经济条件,住宅地点,社会因素,安全防卫以及服务设施的方便程度等。住宅选择涉及对各种影响因素的评估、判断、权衡、排序和抉择,不应过于简单化。
   C.住所空间的使用规律因不同的文化而异。文化的差异对居住空间的使用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3)老年人福利设施的行为研究课题:基于行为的设计考虑、安全与方便、提供多种选择、环境的控制感、理想的福利设施等。
    4)其他建筑环境,诸如图书馆、工作场所、医院等,都有人做了大量的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