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1. 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
  2.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
  3.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4. 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用形式是串联式
  5. 赖特的古根汗姆美术馆和贝律铭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运用几何形构图
  6. 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
  7. 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
  8. 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
  9. 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
  10. 欲使过高的天花板感觉低矮一点,该天花板宜选用明色和暖色。
  11. 若想柱子看起来比较粗,其饰面材料应采用浅颜色和暖色。
  12. 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色彩。
  13. 医院手术室内装饰宜选用灰绿色。
  14. 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物体的三元色为红、黄、蓝;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15. 光源与人眼处于0-30°时眩光最强烈。
  16. 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
  17. 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
  18. 人民大会堂顶棚采用层层退晕的划分,加上满天星的灯光效果,主要为了解决顶棚下坠问题。利用采光与灯光的不同效果,可以调整空间的尺度感。
  19. 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
  20. 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阔
  21. “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
  22. 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约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
  23. 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用对比的手法,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
  24. 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
  25. 巴西国会大厦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
  26. 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
  27. 影剧院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观众厅、舞台、休息厅、门厅之间的关系
  28. 博物馆设计一般要解决好三线问题——流线、视线、光线。
  29. 公共建筑对称的门厅,常采用轴线的方法表示空间的方向感。
  30. 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31. 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布局中,强调了各种空间之间的对比
  32.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
  33.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
  34.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
  35.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36.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基本模数为100 mm。
  37. 一般平屋面的最小坡度为1:50。瓦屋面无望板坡度1:2、有望板1:2.5。石棉瓦坡度为1:3。波型金属瓦坡度为1:4。压型钢板为1:7
  38. 通风屋面只能隔离太阳辐射不能保温,适宜于南方
  39. 当坡地坡度较缓时,应采用平行等高线布置
  40.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
  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佳坡度为26°34′。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楼梯段部位净高≮2.20m,楼梯平台部位净高≮2.00m。
  42. 板式高层建筑与塔式高层相比,具有体形系数小,冬季耗热量少并且夏季通风散热好,节能好。
  43. 白天热岛效应弱,晚间热岛效应强。地形条件会影响热岛现象。
  44. 太阳能采暖建筑一般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被动式太阳能建筑(passive solar building)指利用建筑构件本身吸收太阳能,而不用设备。
  45. 建筑自动化系统(BAS)不包括宽带网系统。
  46. 生态建筑的三大宗旨:(1)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环境保护。 (2)以人为本,满足人类要求。(3)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和。
  47. 大型医院建筑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原因是:根据不同功能特点分散布置,有利于组织不同的流线、争取较好的通风和朝向、防止交叉感染。
  48. 中国首先提倡“体形环境设计”教学思想的是梁思成。
  49. 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
  50. 马来西亚的杨经文是近年来蜚声国际的生态建筑师。
  51. 环境心理学一词是由美国人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提出的。
  52. Kevin Lynch在他的《城市的意想》中,提出城市认知地图的五个基本要素: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1.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
  居住区:10000~16000户,3000~50000人。
  居住小区:3000~5000户,10000~15000人。
  组团:300~1000户,1000~3000人
  2. 住宅设计一般以套型为单位进行。
  3.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
  4.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
  5.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
  6.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
  7.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
  8. 室内台阶宜150×300;室外台阶宽宜350左右,高宽比不宜大于1:2.5
  9. 住宅公用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
  10. 住宅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1M(6层及以下一边设栏杆的可为1.0M),净空高度2.2M
  11. 梯扶手高度0.9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M时应为1.05M
  12.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
  13. 门洞共用外门宽1.2M,户门卧室起居室0.9M,厨房0.8M,卫生间及阳台门0.7M,所有门洞高为2.0M
  14. 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
  15. 卧室起居室净高≥2.4M,其局部净高≥2.1M(且其不应大于使用面积的1/3)
  16. 利用坡顶作起居室卧室的,一半面积净高不应低于2.1M。利用坡顶空间时,净高低于1.2M处不计使用面积;1.2--2.1M计一半使用面积;高于2.1M全计使用面积
  17. 放家具墙面长3M,无直接采光的厅面积不应大于10M2
  18. 厨房面积Ⅰ、Ⅱ≥4M2;Ⅲ、Ⅳ≥5M2。住宅厨房的操作面净长度应不小于2.1米。
  19. 厨房净宽单面设备不应小于1.5M;双面布置设备间净距不应小于0.9M
  20. 住宅套型共分四类使用面积分别为34、45、56、68M2
  21. 单人卧室≥6M2;双人卧室≥10M2;兼起居室卧室≥12M2;
  22. 卫生间面积三件3M2;二件2~2.5M2;一件1.1M2
  23. 厨房、卫生间净高2.2M
  24. 厨房、卫生间的楼地面标高应略低于走道标高,并应有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地漏或地沟。
  25. 住宅楼梯窗台距楼地面净高度低于0.9米时,不论窗开启与否,均应有防护措施
  26. 阳台栏杆净高1.05M;中高层为1.1M(但要≤1.2;杆件净距≤0.11)。
  27. 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预留排气机械的位置。厨卫门应在下部设置≥0.02㎡的固定百叶,或距地≥30mm的缝隙。
  28. 每套应设阳台或平台、应设置晾衣设施、顶层应设雨罩;阳台、雨罩均应作有组织排水;阳台宜做防水;雨罩应做防水
  29. 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卧室、起居室采光系数≥1,窗地比1:7;梯间分别为0.5、1:12。
  30. 卧室、起居室、明卫的通风开口面积≥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厨房≥1/10,且≥0.6㎡。
  31. 采用自然通风的卧室,通风开口面积与该房间地板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20。
  32. 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西面应采取遮阳措施。
  33. 严寒地区的住宅出入口,各种朝向均应设防寒门斗或保温门。
  34. 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体形系数≤0.3。
  35. 设置电梯的住宅公共出入口,当室内外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36. 住宅建筑中不宜设置的附属公共用房有锅炉房、变压器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商店。但有厨房的饮食店可设。
  37. 跃层指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38. 在坡地上建住宅,当建筑物与等高线垂直时,采用跌落方式较为经济
  39. 住宅建筑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表中有一级和二级指标
  40. 7层及以上、入口地面大于16米的住宅必须设电梯
  41. 地震区的住宅结构宜采取纵横墙混合承重的布置方式
  42. 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M;通卧室、起居室的过道1M;通辅助房的过道0.9M
  43. 套内吊柜净高不应小于0.4M;壁柜净深不宜小于0.5M。
  44.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级(A声级):昼间不应大于50dB;夜间不应大于40dB。住宅分户墙和楼板的计权空气声隔声量不应小于4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宜小于或等于75dB。 城市规划
  原理与设计
  1. 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2. 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3.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后称《雅典宪章》,首次提出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运行。主张城市应从功能上解决各种矛盾。注重经济与技术,反对单纯从美学角度研究城市。
  4. 对欧美现代城市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导各国社会经济方面的总原则
  6. 《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
  7. 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8. 城市规模以城市的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总数分为四类: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 6-20万(建制镇为2000人以上)。
  9. 我国目前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平衡法。
  10. 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实际出发、符合国情、勤俭建国;建设和保护相结合;物质、精神文明并举
  11. 城市必须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其居住大多数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聚居地;城市规划法中称指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12. 城市规划是合理地制定城市人口、城市用地、房屋建设发展规划,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1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不包括容积率指标)
  1) 建设条件分析与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 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总平布置。
  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 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5)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 竖向规划设计
  7)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14.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 细确定规划地区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2) 确定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标高。
  3) 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
  4)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细则。
  15. 详细规划的设计内容有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指标、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选择城市用地确定道路红线
  16. 城市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17. 在实际工作中,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18. 在编制总体规划时首先要做到确定城市性质
  19. 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估算公式:基本人口的规划人数/(1-(服务人口的百分比+被抚养人口的百分比))
  20. 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3中类,78小类三个级别。10大类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绿地、特殊用地、水域或其他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为前九项,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城市用地具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法律属性。
  21.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居住用地一般占规划建设用地的20~32%。工业用地占15~25%。绿地占8~15%。道路广场用地8~15%。
  22.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按使用性质分8类行政、金融商业、文娱、体育、医疗、院校科研、古迹、其他
  三个等级市级、地区级、小区级
  23. 城市园林绿地按其功能和使用对象划分为公共绿地、专用、街道、街坊庭院、园林生产防护、风景游览区。
  24. 按照1993年部颁标准,城市绿地分有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②绿地率;③绿化覆盖率等三项指标。
  25. 我国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远期规划指标争取达到6-10平方米/每人
  26.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27.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人):
  Ⅰ:60.1~75。 Ⅱ:75.1~90。 Ⅲ:90.1~105。 Ⅳ:195.1~120(首都、经济特区)
  28.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人):
  居住:18~28。 工业:10~25。 道路广场:7~15。 绿地:≥9(其中,公共:≥7)。
  29.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四类用地总和约60~75)
  居住:20~32。 工业:15~25。 道路广场:8~15。 绿地:8~15。
  30. “小区规划”是在邻里单位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