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是很快的,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交通运输能力的缺口太大,产生了很多矛盾。首先,人多车少,运力紧张。其次,车多路少,路网稀疏,道路面积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人均面积太小,道路占城市面积率及路网密度太低。再加上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力不适应客运量的需要,城市专业货运部门的车辆也供不应求,结果导致自行车、社会自备车的大量增加,从而使车多路少的矛盾更突出。第三,主要交通干道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网络,使得道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道路交通性质与生活性质相混杂,往往使道路有效的通行宽度大为缩减,车速下降,交通阻塞等。

  以上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日趋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各大城市车辆的运营效益和交通安全。据统计,上海市由于交通拥挤,各种机动车辆时速普遍下降,50年代初为25km,现在却降为15km左右。一些交通繁忙路段,高峰时车辆的平均时速只有3—4km.由于时速普遍下降,延长了市民上下班的交通时间,减少了客货车辆的运营里程,损失了运力,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拥挤不仅带来了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命带来了威胁。若按每万辆车的平均肇事率和人员死亡率计,我国交通事故频率要比国外城市高得多。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认识上、规划上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生产建设,轻城市建设,故基础设施投资少。我国解放以来一些城市道路建设总投资仅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0.5‰左右,而美国这方面的比例是2.6‰左右,法国约2.7‰。由此造成了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的严重不足。即使是原来条件较好的大城市,也挖尽了基础设施的余力,迫使其超负荷运行,极不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其次是城市规划上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是在解放前形成的。一般没搞过城市规划,没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建国以后,由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未定,致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缺乏科学依据,使本来已经很有限的道路建设资金不能用在刀口上,发挥更大的投资效益,特别是老市区缺乏有计划、有重点的成片改造建设,因而使城市道路交通长期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形不成新的完善的道路系统。

  第三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根据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分析,我国交通管理体制存在着几个弊端:①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近年来,一些城市建立了整顿交通办公例会和市政管理联席会议等制度,但由于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等弊病,加上没有常设机构,使这些会议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此外,由于交通管理牵涉面广,各级领导机关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指示和决定,导致政出多门,下级无所适从。②没有完善的反馈系统。交通管理的反馈系统专门从事道路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网络和交通管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向决策系统提供建议、方案,或对所作出的决策提出修正意见等。我国城市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独立的反馈系统,致使各决策单位和执行机构忙于事务,无暇顾及评析自己的工作,而反馈信息的支离破碎,又导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