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目前我国的城市基本都有城中村现象,大中城市更为明显。其中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明显。城中村与这些经济发达区域形象不相匹配,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一大因素。

  以珠三角为例,20世纪90年代,各城市采用“只占地,不管人”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即在征用城郊乡村集体土地时,没有通过人口城市化把村民吸纳进城市,而是留下一定比例的集体土地供其发展二、三产业自谋出路。在这种制度下,村民延续农民身份和农村管理体制,成为被城区包围的“失地农民”,大量城中村借此产生。在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下,城市的管理政策与规划标准无法在城中村贯彻,加之监督制度和法规不完善,致使城中村的建设管理出现真空。与此同时,以进城农民为主的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珠三角,造成对廉价住房的广泛需求。为获取的租金收入,城中村村民对集体土地进行了无规划、超负荷的无序开发,“脏、乱、差”成为城中村的典型特征。2000年前后,珠三角各城市都遍布了大量的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等都是城中村带来的比较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