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建筑的实质性质来分,分为两大类,即生产性建筑与非生产性建筑。其中生产性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应试考生应熟悉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要点,并了解下业建筑的总平面设计要求。

  熟悉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场地要求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2)水平交通空间

  水平交通空间指的是联系统一标高上的各部分的交通空间,有些还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要求。

  布置要点: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例如走道。

  水平交通空间按使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1)完全为交通联系的需要而设置的过道和通廊。如旅馆等的安全通道等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的,一般不包括再安排其他功能要求的内容。

  (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或通廊。如医院门诊部的过道,可兼供候诊之用。

  (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如某些展览陈列性质建筑的过道,观众可边看边走。

  (3)垂直交通空间

  垂直交通空间是联系不同标高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常用的有楼梯、电梯、坡道、自动扶梯等形式。

  布置要点: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1)楼梯

  楼梯是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垂直交通联系手段。楼梯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功能要求和防火规定,安排在各层的过厅、门厅等交通枢纽或靠近交通枢纽的部位。

  楼梯的组成包括:梯段、栏杆和休息平台,可分为如下几种:

  1)直跑楼梯;

  2)双跑楼梯;

  3)三跑楼梯。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基于防火疏散的需要,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出规范有特殊要求)。

  (2)坡道

  有的公共建筑常用坡道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常应用在交通类建筑和医疗类建筑中。坡道的坡度一般为8%~15%,人流比较集中的需要平缓一些,常为10%~12%.此外,坡道设计还要考虑防滑设计,因为坡道所占面积通常为楼梯4倍,一般室内较少采用。

  (3)电梯

  当公共建筑层数较多或某些建筑虽然层数不多但因有特殊需要(如医院),除布置一般楼梯外,还应布置电梯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布局中要考虑以下几点:

  1)在设置电梯的同时,必须按防火规定的要求,配置辅助性的楼梯,供电梯发生故障时使用;

  2)每层电梯出入口前,应考虑有停留等候的地方,并需让出一定的交通面积,以免造成拥挤和堵塞。

  3)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电梯宜与楼梯靠近布置或安排在同一个楼梯间内,以相互协助。

  4)在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考虑成组的安排在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不超过8部,并与电梯厅的空间处理相适宜。

  5)因电梯本身没有采光要求,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灵活布置,通常可布置在建筑的中心地带。

  (4)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因具备连续不断地乘载大量人流性能,因而适用于具有这种人流特点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场等。自动扶梯在建筑中可以单独布置成为上行或下行的,也可布置成为上下行并列的。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较为平缓,通常300左右。

  自动扶梯还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1)使人们可以随时上下,不必象电梯那样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这样自动扶梯就具有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的优越性;

  2)自动扶梯不需要在建筑顶部安设机房和在底层考虑缓冲坑等,比电梯占用空间少。

  3)发生故障时,自动扶梯可做一般楼梯使用,而不象电梯那样在发生故障时,产生中断使用的弱点;

  当然,自动扶梯的行使速度缓慢是一个缺点。其次自动扶梯对于那些年老体弱及携带大件物品者也是不方便的,故在公共建筑中,在安装自动扶梯的同时,仍需考虑装设电梯或一般性楼梯,作为辅助垂直交通工具。

  例题:为了布置紧凑,使用方便,自动扶梯(  )布置。

  A.单向布置

  B.交叉布置

  C.转向布置

  D .跃层布置

  (4)交通枢纽空间

  在公共建筑中,考虑到人流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及与通道、楼梯等水平和垂直交通空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和空间过度作用。

  布置要点: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空间意境的创造。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过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安排门厅、过厅等形式的空间,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间处理方面的要求。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2)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3.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组织

  (1)走廊式:用走廊将各个房间联系起来的方式。特点:各使用空间相对独立,保证各房间有比较安静的环境。多见于办公建筑、医院等公共建筑。

  (2)单元式:将内容相同、关系密切的建筑组成单元,再由交通联系空间组合在的方式。特点:功能分区明确,同类型房间可以构成不同结构单元并与其他单元有不同功能联系,布局整齐,便于分期、分段建造。多见于学校、幼儿园、图书馆等建筑。

  (3)穿套式:房间与房间之间相互贯通的联系方式。特点:交通空间与使用空间和并在一起,房间之间联系紧密,但互有干扰。有串联式和放射式两种形式,常见于展览馆、博物馆建筑。

  (4)大厅式:以大型空间为主体穿插辅助空间的联系方式。特点:主体空间突出、主从关系分明,辅助空间都依附子主体空间,多见于会堂、影剧院、体育馆等建筑。

  (5)分割式:大空间分割组织各部分空间的形式。特点:自由灵活,空间简单。常见于大型商。业建筑、展览建筑、办公建筑等。

  4.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教材)

  (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5.公共建筑的群体组织要点

  (1)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加以合理分区;

  (2)需要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完整统一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3)运用绿化及各种手段丰富群体空间;

  (4)群体组织类型:分散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

  6.公共建筑的场地要求(教材)

  (1)室外空间与建筑;

  (2)室外空间与场地;

  (3)室外空间与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