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 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2) 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 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 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2、应急管理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

3、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1)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3)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4)依托现有,资源共享;

(5) 一专多能,平站结合;(6)功能实用,技术先进;

(7) 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4、事故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包括:

(1) 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2)应急启动;(3)救援行动;

(4) 应急恢复;(5)应急结束。

5、应急预案编制包括以下6个步骤:

(1) 成立工作组。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编制计划。

(2) 资料收集。

(3)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4) 应急能力评估。

(5) 应急预案编制。

(6) 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或者聘请外部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后,按规定备案,经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6、完整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 应急预案概况。

(2) 事故预防。对潜在事故、可能发生的次生与衍生事故进行分析并说明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措施。

(3) 准备程序。应急行动前所需采取的准备工作。

(4) 应急程序。

(5) 现场恢复。主要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6) 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7、 应急程序的主要任务和程序:

(1) 接警与通知;(2)指挥与控制;(3)警报和紧急公告;(4)通信;(5)事态监测与评估;(6)警戒与治安;(7)人群疏散与安置;(8)医疗与卫生;(9)公共关系;(10)应急人员安全;(11)抢险与救援;(12)危险物质控制。

8、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1) 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

(2) 查明人员伤亡情况。

(3) 查明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4) 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5) 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 总结事故教训。

(7) 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整改意见。

(8) 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可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60日。

9、事故的应急处置/事故发生后各级人员应该怎样做/现场处置

(1) 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3)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4)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5) 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10、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四不放过"原则。

(3)政府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11、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分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 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含30人),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含100人),或者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2) 重大事故:10-30死亡(含10人),或者50人-100人重伤(含50人),或者5000万-1亿元(含5000万)直接经济损失。

(3) 较大事故:3人-10人死亡(含3人),或者10人-50人重伤(含10人),或者1000万-5000万(含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

(4) 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12、 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时限及报告要求是什么?

(1)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4) 事故报告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交通事故、火灾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5) 较大涉险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1次;重大、特别重大事故每日至少续报2次。

13、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内容是什么?

(1) 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

(2)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 事故的简要经过;

(4) 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5) 已经采取的措施;

(6)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14、 依据事故级别划分事故调查级别

(1) 特别重大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2)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3)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政府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进行调查。

15、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人员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构、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16、《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1)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 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 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 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7) 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17、 较大涉险事故是指哪些?

(1) 涉险10人以上的事故;

(2) 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3) 紧急疏散人员500人以上的事故;

(4) 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

(5) 危及重要场所和设施安全的事故;

(6) 其他较大涉险事故。

18、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2) 善后处理费用

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 财产损失价值

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损失费用。

19、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和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的方法进行。

(1)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

1)人的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

2) 物的因素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防护缺陷;点伤害;噪声;震动伤害;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束等);运动物伤害;明火;高温物质;低温物质;标志缺陷;有害光照;其他,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粉尘与气溶胶、其他。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 环境因素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内地面滑、室内作业场所狭窄、室内作业场所杂乱、室内场地不平、室内架梯缺陷、地面、墙和天花板的开口缺陷、房屋基础下沉、室内安全通道缺陷、房屋安全出口缺陷、采光照明不良、作业场所空气不良、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室内给、排水不良、室内涌水、其他。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其他

4) 管理因素

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责任制未落实、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其他。

(2) 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因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冻伤等)。

(3) 按职业健康分类有害因素分为10类132种。

20、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为三类: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生产性粉尘: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设计缺陷(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太阳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