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做了简单的论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要合理运用节能环保技术措施,才能够达到工程建设的标准,实现工程建设效益。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课题,提出有效的把控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能环保;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节能环保技术指的是,为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以及装备,比如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等。目前,水利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号召,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获得了不错的成效。现结合具体实践,分析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一、水利工程建设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要点

从工程实践角度来说,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主要要点如下:1)强化工程的自排能力。作为运水系统,在建设时,消耗的资源较多。若能够实现一次性投资,能够有效节约能源资源,这需要强化工程的自排能力。举例来说,做好地质勘察,分析工程后期运行可能会发生的洪涝和堤坝淹没等情况,采取防范措施,建设绿色水利工程。2)合理布局。以泵闸为例,要从气候和雨水量大小等方面,做好综合分析,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的节能环保。3)贯彻节能理念。积极引用信息技术和用电设备的节能措施等,最大程度上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节能环保。总的来说,绿色水利工程不仅要从施工方面实现节能环保,还需要保证工程后期运行的节能环保水平。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概述

以某水利工程为例,其为引滦暗渠进水口护坡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000m2,护坡设计坡比是1:3。使用绿色植被混凝土块,块体的厚度为120mm,实际测量孔隙率为26%。选择的植被为高羊茅和野茅牛,以混播的形式组合,采取喷播方式进行施工。播种2周后,幼苗出土,生长2个月以后,高度达到5-12cm,植物的根系穿透混凝土砌块。现结合此工程背景,分析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二)采取的节能环保技术措施

此工程中,使用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实现了工程和绿化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防洪挡土,还能够保证生态景观性。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是基于环保理念,研发而成。其基于植物生物学特性,结合生长发育规律,形成的综合环保技术措施。传统混凝土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极易破坏自然环境,需要采取绿化处理。基于节能环保理念,环保型混凝土材料被推广应用于水利工程,为实现节能环保,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图1为应用效果图。

(三)技术要点

为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达到节能环保要求,在应用此技术措施时,要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1)材料的配制。一般来说,混凝土填充材料是由多种材料混合配制,包括土料颗粒和保水剂等,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在进行配制时,要先确定混凝土的砌块厚度,以及空隙率,精准计算土壤颗粒用量,依据填充的密实度,确定土壤颗粒使用量,再按照材料使用量,进行填充材料的配制。2)合理选择植被品种,在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其效果受到植被品种的影响。因此要做好选择环节的把控,从工程环境和绿化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衡量、选择。

(四)应用效果

从技术措施的应用效果来说,此类混凝土的使用,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施工便捷,能够节约大量的石料,减少工程造价,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使用的此类材料,其能够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且实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目标,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1]。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措施

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若想充分发挥节能环保技术的作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如下:1)贯彻相关政策,做好严格审查,保证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文件可以达到相关要求。在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环境监理报告,为施工质量的把控提供保障,并且做好环保问题的把控。2)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节能环保技术措施,主要围绕材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开展。比如,材料要选择环保型材料,如上述的绿色植被混凝土材料。在实施环节,按照技术措施要求,做好严格的把控。3)引用高新技术,做好合理调度。为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积极引用高新技术。比如,强化水泵的运行效能。从用电设备方面入手,提高水泵装置的性能,提高水泵出水效率,强化出水通道的能力等,提升节能效果。除此之外,合理选择水泵参数,包括转速和设备型号等,保障节能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调水能力水平。在水利工程节能设计中,结合天气以及水文具体情况,优化调度使用,通过构建计算机系统,集成各子系统,比如水资源监控系统,实行统一调控集散控制,结合水流量实际情况,控制排水以及储水,实现节能[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可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措施较多,要结合具体的施工内容,选择技术措施,保障工程建设的节能性以及环保性。在具体实践中,要贯彻相关政策,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环保把控。

参考文献:

[1]郑雪峰.浅谈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建设[J].科技风,2017(07):125.

[2]杨慧.环保型绿色植被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混凝土世界,2016(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