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能减排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既涉及的生产环节也涉及到消费环节,既涉及到企业,也涉及到政府和一般公众。基本观点就是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种社会角色在合理分工前提下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节能;减排;措施 
  0 引言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1 节能减排的制约因素 
  1.1 外部制约因素 
  具体表现为:(1)节能意识淡薄。我国能源产品价格偏低,企业对其成本重视不够,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不重视能源效率评估,常把能源等成本看成是固定的,缺乏专门能源管理员。(2)错误的节能减排观念。一方面,只关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忽视商业领域、民用领域和交通领域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另一方面,因资金、技术缺乏以及对合同能源管理等社会化节能服务缺乏认识,常常错误地认为节能减排需耗费大量资金,积极性不高。(3)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在《节约能源法》中,有关执法主体、监督主体、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法律地位等规定不明确,缺乏配套法律和标准体系,也缺少针对企业和普通百姓的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已有的政策更多局限于工业领域,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监督难、执行难。(4)缺乏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节能减排成为软指标。 
  1.2 内部制约因素 
  具体表现是:(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客观上需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提供支撑,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增长过快,第二产业整体增幅快于第三产业,将加大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风险。(2)技术、资金不足。无论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还是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都离不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然而,由于企业在这方面储备不足,使得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源利用效率上有较大的差距。 
  2 促进节能减排的策略 
  2.1 树立全新的节能减排理念 
  (1)节能减排不一定要付出高昂代价。许多节能减排措施是零成本或低成本,如关闭电源、实行夏令时、采用定时关灯等简单做法也能取得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2)节能减排能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应加强对生产设备、建筑以及家用电器等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重用、再制造和物料回收,并在工业园区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度利用,以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3)全社会节能减排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近年来,我国为了引起民众对节能减排的关注,节能宣传周均选在用能高峰期六月中旬左右。但节能减排的宣传不是一种应急措施,应通过立法把节能日、节能检查日、节能周和节能月等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建立专门的节能减排网站及免费电话服务中心,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4)建立起绿色CDE的干部考核任用体系。从制度上改变过去官员升迁只看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偏向,把节能减排纳入综合考核评价,强化环境成本的观念,杜绝不计环境代价发展经济的倾向。 
  2.2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财税政策体系 
  我国应建立以工业节能为主体,兼顾建设、交通等诸多行业和行政机构,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完整的节能减排综合防控体系。措施具体如下:(1)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节能减排的统计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3)利用财税政策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 
  2.3 重视建筑、交通等非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 
  建筑节能减排可从节能建筑和建筑用能两方面推进。节能建筑包括新建节能建筑和将非节能建筑改造为节能建筑。新开工建设的建筑,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并引导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热、光电利用、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建筑用能方面,应立足在商用民用建筑中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进行由分散供热向集中供热、由按面积收费向按热量收费等方面改革,制定和实施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积极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交通领域方面,应积极构建我国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管道运输的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2.4 积极扶持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应加快EMC资质的认定工作,加快节能监测、技术服务体系和第三方节能效果的评价体系建设,建立节能服务基金,积极引导节能设备制造商、电力公司等资本技术雄厚的公司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并大量采购节能服务,鼓励企业采用BOT(建设、运行、转让)、BOO(建设、运行、拥有)等合同形式开展节能服务,率先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节能减排。 
  2.5 加大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等6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仅是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但能耗却占工业能耗的70%左右。原因之一是高耗能产业集中度偏低。因此,应加快企业的联合重组。同时,应创造条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能源结构方面,主要调整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应通过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2.6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开发应用的支持力度 
  首先,应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将一些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如高效节电设备、热存储以及高效、清洁和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等列入国家”863”、“973’’等重大科技项目,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应加大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规模和对消费者的购买激励。 
  2.7 强化重点行业和区域的高耗能大企业监管,兼顾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 
  在加强单个企业监控同时,应加大重点行业和区域耗能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煤窑、土焦、钢铁等企业采取取缔、关停措施,对因资金、技术缺乏的其他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活动给予一定扶持。 
  3 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运辉,谷志红,牛东晓.发达国家绿色电力推广的部分措施及启示[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5:68-71 
  [2]高树婷.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测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1994,7(6):56-59 
  [3]孙一峰,孙荣华,王索宇.发电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电力,2010,38(7):1005-1007 
  [4]宣杰,孙文敏.发电企业节能减排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0,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