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2006年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节能减排工作部署。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同时通过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实现绿色GDP,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环境成本 节能减排 绿色GDP 
  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也越来越强烈。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需实施节能减排,建立相应配套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 实施节能减排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但实际的污染程度却远超出我们的预想,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积累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是无法估计的。 
  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多数城市缺水,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消耗的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这些能源、资源的浪费不仅意味着财富的白白流失,也导致空气、河流和土地的污染,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安全。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实施节能减排,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二) 经济原因 
  所谓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通常来说,它主要包括主动性支出(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动性支出(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经济的较快增长不能抵消现实的环境破坏,就是因为人们忽略了环境成本。中国每年GDP总量中,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即至少有18%的环境成本被人们忽略了,而且在较长时间内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如果把可预见的环境成本全部计入,那么我国的GDP总量实际上会下降。 
  面对数额如此庞大的环境成本,迫切需要实行节能减排。但如果在实践中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实施节能减排,虽然从短期看经济支出可能会较大,但从长期看,它可以获得由于减少环境成本而带来的更多的成本效益。特别是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对该行业来看是双赢的,因为它不仅保护了环境,优化了电力行业的增长,又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保证了企业的效益。   
  二、 从环境成本角度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   
  (一)国家社会方面 
  国家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为企业降低成本、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寻找新思路、新方法。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生态经济,它通过构建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尽量减少环境治理成本。目前,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成为一般潮流和趋势。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要花大力气完善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落实各项措施,真正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强化废弃物有偿排放制度 
  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并将其提高到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之上,使废弃物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企业成为盈利企业,可以增加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成本的积极性。 
  例如,浙江省绍兴市新近出台了《关于市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办法(试行)》,它规定2007年12月31日之前依法成立的排污单位通过转换或补交排污权有偿使用金的办法,取得排污权。自2008年1月1日起,凡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和新设立的排污单位,通过向环保部门申购或向其他排污单位购买的办法,取得排污权。其中,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是指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并允许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交易。企业节约下来的污染排放指标,可以成为一种用来交易的“有价资源”,那些手中没有排放指标的企业,将不得不按照商业价格,向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指标。这样一来企业排污就增加了不少环境成本,这就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珍惜排污指标,把排污总量削减下来,而政府在收取排污权有偿使用金后,将用于市区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对排污权的回购、补偿及其他污染治理支出,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目的。 
  3.提供技术资金扶持 
  节能减排需要企业付出必要的成本,国家除了采取必要的政策之外,在技术资金上的支持不仅可以较快地贯彻落实节能减排,还可以减轻企业由于更新改造污染设备带来的环境保护维持成本。 
  4.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对企业排放的废弃物进行检测,加大对排放超标企业的罚款,且罚款要高于保护环境而带来的更新改造设备的成本。 
  5.完善环境法制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环境法规的制定,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6.将环境成本纳入定价机制 
  将环境成本纳入定价机制是在2007年刚刚实行的,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发生变动的同时,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也提高了。从此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将共同作为环境成本计入产品定价中。 
  7.开展绿色GDP核算制度 
  通常,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是那些量化的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等,而在计算这些指标时,虽然环境为经济发展付出了代价,但却没有被纳入成本核算之中。 
  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资源代价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既可以看到准确的GDP增长数据,又可以看到其背后的环境成本。 
  曾经有人对于环境成本做过不完全估计:假定1978~1987年间的环境成本为当年GDP的1%,1988~1997年的成本为GDP的2.5%,1998~2007年的成本为GDP的3.5%,那么30年改革期间累积的环境成本就可能高达2007年的GDP的1/3,而绿色GDP仅占2/3。所以,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实现绿色GDP的增长,必须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努力降低环境成本,而目前降低环境成本主要是依赖于节能减排的实施。   
  (二) 企业方面 
  1.发展绿色科技 
   企业实行绿色科技,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不仅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在节能减排上的作用,还减轻了企业未来的环境污染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在未来的效益。 
  2.转变成本管理观念 
   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要从片面地降低成本转变成全面地看待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未来能减少环境成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此时相应的成本增加就是合理的。 
  3.完善企业成本控制系统 
   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时,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控制系统,对环境成本进行充分的预测、计划和核算。尤其是加强对企业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的控制,也就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进行一种约束化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 
  4.加强企业间的协作 
  仅凭单个企业很难使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成本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如果同类企业或者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上下游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那么效果应该会很明显。因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使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事半功倍。这样就促进了多个企业或是某一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在出口商品价格上体现环境成本[N]中国环境报2007年12月10日 
  [2] 谈谈环境经济新政策[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09月27日 
  [3] 节能减排呼唤全民行动[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09月01日 
  [4] 节能减排的意义、障碍及实施路径[EB/OL]中国机构网200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