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选址及场地设计与建筑节能设计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筑选址与场地设计直接影响节能建筑的效果,同时对使用者的舒适以及建筑的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场地可以通过设计及构筑物等的配置来改替其微气候环境,充分发挥有益于提高节能效益的基地条件,避免、克服不利因素。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选址,场地设计

  0 引言

  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以及建筑设计建筑微气候 建筑技术和能源相结合,达到有各方面效利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建筑在冬季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来取暖,而夏季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并能够利用自然能来降温冷却。

  建筑场地设计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节能建筑的效果,同时对使用者的舒适以及建筑的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场地可以通过设计及构筑物等的配置来改替其微气候环境,充分发挥有益于提高节能效益的基地条件,避免、克服不利因素。节能建筑的总平面设计有广泛的余地和发展前景。总平面设计的节能意识是注重建筑与基地条件协调过程中对微气候环境的尊重,通过建筑设计手法达到节能的目的。

  通常在进行场地设计之前,需要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并对基地的现有特征和限制条件进行评估和分析。一般建筑场地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很复杂,其中与节能相关的包括地形、植被、太阳辐射、风和现有建筑等。这些因素共同创造了微气候。如果建筑师在场地设计中考虑了场地的自然条件及微气候,空间就会更加舒适、高效,并且也会更加充满趣味。

  1 选址

  建筑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如是否位于平地或坡地、山谷或山顶、江河或湖泊水系旁边,将直接影响建筑室内外的热环境和采暖制冷能耗的大小。西方建筑界流传着一句格言—“每个人都必须轻柔地触摸大地(Each should touch earth lightly) ",体现了建造者对场地的一种尊重态度,意味着在规划设计中不再是单纯的强调美观、人的舒适性和方便性的主观需求,而是更注重建筑的形式、布局及技术要充分尊重基地的土地特征,使之对基地的影响降至最小。

  1.1基地的选择和控制措施

  选择基地和确定功能是决定其他设计的基础。它们不仅影响到场地以后的运作状况,也关系到与之相联系的大环境质量。建造活动应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优美的自然环境,并力图通过建造活动弥补生态环境中已遭破坏或失衡的地方。

  场地建设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选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应尽量选择在生态不敏感区。,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此外,土地的再划分、开放空间规划,甚至功能分区也应从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特征入手,确定土地利用的粗略骨架,并以此决定道路、下水道、汇水区的形态。这种土地开发与自然形态的契合既是符合生态原则的举措,也是维系场地特征的有效途径。

  对于已确定的基地,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维持其完整性,使居住区像共生的生物那样,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过渡和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地形、地貌

  在场地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中,获得平坦方整地块的机会并不多见,常会遇到复杂地形、地貌的处理。但对场地建设来说,地形的起伏不仅不会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地形可以节省土方工程量,保护土壤和植被免遭破坏,减少因为大面积土方开挖带来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降低建筑的建造能耗。而且经过精心处理的起伏地形反而更有利于创造优美的景观(图1-1)。

  二、保留现状植被

  长久以来,城市或住区建设中,绿化植物都当作点缀物。出现了先砍树、后建房、再配置绿化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生态学知识告诉我们,原生或次生地方植被破坏后恢复起来很困难,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和人工维护。因此,某种程度上,保护原有植被比新植绿化的意义更大。因而在场地建设中,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古树、名木是基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可能将它们组织到场地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去(图1-2)。昆明世博园香港馆的设计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整个建筑凌驾于地面植被之上,通过工字钢梁将荷载传递给地面上的若干水泥墩(图1-3)。这样,原生土壤和植被被最大程度地保护起来,即使将来建筑被拆除,所留下的痕迹也微乎其微。

  三、结合水文特征

  溪流、河道、湖泊等环境因素都具有良好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场地环境设计应很好地结合水文特征,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排水的扰动,努力达到节约用水、控制径流、补充地下水、促进水循环,并创造良好小气候环境的目的。结合水文特征的基地设计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改变遇水即填的粗暴式设计方法;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储留渗透设计;三是尽可能保护场地中可渗透性土壤。

  四、保护土壤资源

  在进行基地处理时,要发挥表层土壤资源的作用。表土是经过漫长的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适于生命生存的表层土,是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的载体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图1-4)。在自然状态下,经历100^-400年的植被覆盖才得以形成l cm厚的表土层,可见其珍贵程度。居住区环境建设中挖填方、整平、铺装、建筑和径流侵蚀都会破坏或改变宝贵而难以再生的表土。因此,应将填挖区和建筑铺装的表土剥离、储存,在场地环境建成后,再清除建筑垃圾,回填优质表土,以利于地段绿化。

  2 结语

  综上所述,适宜的基地处理是形成建筑生态环境的良好起点,必须认真调查,仔细分析,避免盲目地大挖大建和一切推倒重建的方式。同时应注意的是,基地分析不应把场地解剖成多个组成部分,而应从生态学的角度将其视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主编.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德英.建筑节能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55 -60 .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