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蜗牛背上的壳是有生命的,但如果用蜗牛壳这个形态来造房子,房子可能就是死的。很多房子你看不到它传递‘物质’以外的信息,没有亲切感,也没有距离感,不吸引你,也不拒绝你,死气沉沉。究竟什么是有生命?建筑模仿了自然界的形态就会有生命了吗?”国际建筑创新协会主席哈韦尔•皮奥斯(JavierPioz)曾经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设问。
  皮奥斯的问题代表了许多公众对生态建筑的一个基本疑问。究竟怎样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在昨天举办的“2006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国际会议上,“建筑的可持续性”被中、德专家公推为“生态建筑”的基本衡量指标。在专业的技术讨论之外,汉堡市城市发展与环境局局长马勒齐也提出了将建筑的生态性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探讨的观点。
  马勒齐还指出,在今后的房地产开发中,节能改造将是重要因素。
  上海建筑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徐强昨天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与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等同属我国建设部、科技部的重大专项。2010年上海世博会2/3建筑是在已有建筑基础上进行节能改造。目前确定世博会大型项目工程中属于生态建筑的有位于浦东世博会中轴线上的世博活动中心、演艺中心和中国馆。正在建设中的位于北京西路、泰兴路上的上海市政协议事中心也属于此类建筑。
  因为德国是欧洲生态建筑技术领先的国家,此次合作展览对上海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将成为一种积极的推动,但徐强也指出,由于汉堡所处的欧洲与我国自然气候的差异,有些生态衡量指标在借鉴时还需因地制宜。即使同在中国,上海与北京的节能标准也不尽相同。北京主要考虑冬季的保暖,上海则需冬、夏两季兼顾。从目前情况看,上海居民夏季使用空调更多,居民夏季用电的2/3是用于空调。另外,每个建筑所处区域、朝向、功能、造型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时应从具体地形地貌、植被、水资源、场地、建筑性质、形式、朝向等方面来考虑。徐强透露,国家财政部现已拨了专项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示范,明年可能会有鼓励政策进一步拉动可再生能源的终端应用。
  徐强指出,真正的生态节能设计,应当是可以量化、可以明确说出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投资额度、回收年限等。在国外,由于投资方与使用方往往合一,所以生态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计算法则比较容易被接受;在国内,由于建造者与使用者常常分离,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对生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理解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