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大跃进”现象
  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使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采访中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认为,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尚未形成
  目前,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但记者在采访中却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网上看到某个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开展得如何好,但实际采访却感觉到动作不大;到一些城市采访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受访官员介绍得却多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成就。
  从采访了解的情况看,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目前城市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准确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分“时髦”,国内“低碳城市”的探索正是从发展新能源产业入手,进而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采访中一些专家对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提出质疑,如不少城市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有的专家认为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应进行能耗分析,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的发电总量,才能正确判断其“低碳”的真伪。另外,很多替代能源的投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醇醚、煤制气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能源产品过程中,也制造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的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这种认识是浅薄的,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附件下载:

我国未形成低碳经济框架 城市建设勿“大跃进”.zip
文件类型: .zip 61b415a83f9c65e6399dafa0d2916aa9.zip (7.02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