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当前建筑工程中新开发出了一种抗震技术,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技术的缺陷,通过增加建筑的阻力来达到抗击地震释放能量的目的,也为今后的建筑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先介绍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原理,再说明抗震技术中需要注意的点,对其进行技术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原理

一、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原理

通常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地壳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会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出去,如果在地震波的传递范围内有一些建筑,那么它们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过程中,还会发生左右摇摆以及振动的现象,最终发生倒塌事故。其实,建筑物对地震物具有一定的抗击力,而且主要由它的阻力决定,如果建筑物修建时的阻力越小,那么当地震来临时,它的震动幅度也就越大,所以对地震的消耗就越大,最终的后果甚至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但是如果建筑的阻力越大,那么它对地震的吸收就越小,就能够抵抗一定的灾难侵袭,在最大程度上减小对人员和财产的伤害。

二、建筑结构抗震技术中需要注意的点

1.选择抗震场地

使建筑有一定抗击力,需要先选择抗震场地,因为在一些危险区域内,发生地震时更不容易逃离,因为场地因素也是造成地震破坏性大的原因之一,所以人员需要重视起场地对建筑物抗震的影响,比如说应该在较为开阔的地区选址建造房屋,远离危险地段,地震时还会使得地表发生沉降,地基土凹陷,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现象,所以建筑师应该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形環境,不应该在一些诸如软弱场地土、液化土的地方选址。

2.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在建筑结构问题上,建筑师首先应该想到建筑的破坏不应受到局部的影响,从而失去了整个建筑的承载力,抗震的建筑所具备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当其中某一个零部件或者构件受到损害时,整体建筑仍能承受起重量,具有一定负荷力,避免整体结构出现失重现象;再进行结构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画出草图,明确地震的作用,所以,要考虑到构件的摆放和压力问题,构件应该尽量垂直摆放,与楼层的压力尽量接近,均匀分布,楼体墙面的重力应该尽可能快地传递到构件上,保证构件承载的重力能够通过转换层一次又一次地转换,在结构中,还应包括抗侧力结构,这一般是由框架、支撑等部分组成,这些结构应该保证是联通的,如果它们存在变化,那么变化需要是缓慢进行的。

3.重视建筑平面设计的规则性

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非常重要,因为在设计时就需要注意到平、里面的抗震性,所以需要人员对其采取合理的方案,如果建筑的平面不规则或者立面不规则,或者都不规则,应该对其采用空间结构模型,如果是楼板不规则或者是零部件不规则时,应该采用符合实际长度的尺寸进行计算,在比较薄弱的环节处考虑到内力的系数,并且分析它的弹塑性,对其采取抗震措施,在我国的建筑中,结构的对称主要指的是抗侧力主体结构,建筑具有对称性,那么也要保证它的结构具有对称性,包括筒中筒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这些结构都能实现对称性。

三、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

1.被动控制

对建筑的被动控制通常指的是在建筑的某个构件上增加一些防控措施,对其结构进行处理,以改变其特性,目前,被动控制在建筑结构中使用较多,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基础隔层,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通过控制构件来阻隔地震波向上传递,这样可以减小对上部承载力的危害。这种技术在当前市场中使用广泛,不仅在一些新式建筑中使用,在一些传统的建筑中也经常用到,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技术也在不断改良,比如类型不断增多,从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发展为组合结构;第二种为耗能减震技术,这项技术是将建筑中的一些零部件改良成为耗能元件,在一些小地震的影响下,这些元件具备一定弹性,使建筑具有刚度,能够成功抵抗地震的侵害。

2.主动控制

建筑物的主动控制主要是通过改变外部能源来实现的,人员可以在外部施加一定作用力,但是作用力需要与地震的波力完全相反,然后这种力再通过传感器传输送到计算机, 通过外部能源控制作用力,目前的抗震装置有主动拉索系统。主动支撑系统以及主动质量阻力系统。

3.半主动控制

建筑物的半主动控制需要人员控制建筑的构件,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参数的目的,这项技术对于外部能源技术要求较高,因为不用需要强电,装上弱电装置就可以了,所以操作更为便捷,而且在控制中主要用开关来控制,这样可以控制调节器,进而改变建筑的特性,这种技术即克服了主动控制的技术缺点,又能很好地抗震。目前,使用最多的半主动抗震装置有可控液体阻力器、可控摩擦式隔震系统和可变刚度系统。

四、结语

总之,在进行抗震建筑设计时,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法,三种抗震技术都各有优缺点,所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它们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具有一定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雪.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装饰装修天地,2016(10):23-24.

[2] 贾二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装饰装修天地,2016(15):56-58.